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辉哥奇潭(ID:huigeshow)
曾经以为财务自由是这样
我在2000年刚毕业那会,我大学的好朋友推荐我看《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看起来要和瓜葛很久。当时第一次听到「财务自由」这个概念。粗浅的理解为:资产到一定程度,每年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大于生活所需。所以你无需再工作,即可以安度余生。
但凡抽象的概念,人们都难以理解,所以后来有人计算过,人究竟一生要赚多少钱,才能「财务自由」?我记得2003年左右,那时候互联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做了仔细的分析,600万人民币。在2003年的时候,即使是对于北京居民,600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吃瓜群众纷纷表示不可信。还有一次上班路上,碰到一个30多岁的同事,他说如果自己中了500万大奖(福利彩票),第二天就退休。另外一个例子,我一个同事买了当时北京望京的联排别墅 Class,当我听说100万的总价时,非常吃惊。而现在,这个小区最小的户型150平米,每平米单价早早超过了10万。
但是,情况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约是2009年,我们去参加外地的活动。大巴上,一对年轻人调侃说:如果现在中了500万,也就是买一套北京房子,退休还早。
现如今,我身边的同事,谈起财务自由,想大多数人心中所想的,是小几千万。不要觉得几千万很夸张,在北京中关村,望京等地区,普通住宅的房价已经逼近10万一平米,而学区房早已超过这个价格。原来因为10万一平米的学区房而被调侃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地区,10万已经是旧黄历了。所以,小几千万,也就是两套房子的价格。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这让当初觉得是可以退休的「天文数字」,变得没有那么神圣。虽然房价增长不等于通货膨胀,但房价增长迟早传到到其他生活领域。超发的货币总得有安身之所。房价停止增长之时,便是其他生活物资增长之日。
这样的通货膨胀还会继续下去吗?谁也说不清楚。但它给我们一个提示,当你以固定的「数字」去定义财务自由时,那个谁也无法预言的通货膨胀会狠狠的敲打我们。
财务自由的真正定义?
我们的所有存款,一直随着时间贬值。当我们在工作时,好公司的工资会随着通胀水平也在水涨船高。这让我们得以保持甚至不断提高生活水准。但是当我们年龄变大,职场竞争力下降,收入无法同步增加。甚至更老之后离开工作时,麻烦就来了。
通货膨胀会显著的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
若把自由定义为「免于恐惧」,那么财务自由的定义就是「有能力战胜年龄和通货膨胀」
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1. 和大众心理保持一定距离
为什么要和大众保持距离?虽然从众是安全的,是安逸的,但是,从众是最危险的一条道路。因为财务自由,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个「普世结局」,都是少数人才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跟随大众,你的财务水准最终也只能达到大众的境界。
2. 了解自己,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我相信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能让自己有独树一帜的品牌和影响力,才有可能把个人价值最大化。只有把个人价值最大化,才有可能得到财务自由。
不断把「现金」再投资 - 投资财务,投资自己
现在大家都有投资意识了,我觉得除了做财务方面的投资,最终的是投资于自己的头脑,投资于自己的品牌。毕竟,你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健康身体和那颗有智慧的大脑。在股票投资中,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秘籍,就是「分红再投资」,就是拿分红的钱再度买入这只股票。《投资者的未来》(杰里米·J·西格尔)这本书就是在分析和分享这个原理。
同样,最值得「再投资」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拿挣到的钱再度投入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有智慧,更有个人品牌。
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买一个看起来很贵的东西,比如最新的 Macbook Pro笔记本,比如 Mavic Pro 无人机,比如最近正在考虑的 Telsa Model X(之前定的 Model 3第一是到货时间太晚,第二定位会远低于 Model S 和 Model X )。当我成功的说服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生产力工具」时,原本的「消费」就变成了「投资」。
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能让自己更加有吸引力吗?
2. 你能让自己更有智慧吗?
3. 你能让自己有对未来有更多的 insight 吗?
4. 你能让自己有更多变现能力吗?
如果希望在这几个答案上都答 Yes,那么请把现在挣到的钱大胆的投入在自己身上。因为只有自己,只有不断提高的自己,只有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自己,才是战胜通货膨胀的终极武器。
3. 不断尝试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职业
什么样的职业才是好职业?在以往,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钱多活少」。当然,这种活基本不存在,大家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钱多活多」的工作。但这样的职业就是好职业吗?
能战胜「通货膨胀」的职业一定是「越老越香」并且可以不断涨价的工作。
越老越香的工作有哪些?能不断涨价的工作的有哪些?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大家需要避免沉没在如下类型的工作中:
1 - 消耗型的工作 - 不能成长和发展的工作
2 - 占据你所有时间的工作 - 榨干你所有精力的工作
3 - 无法「和时间成为朋友」的公司的工作 - 夕阳产业的工作
4 - 「人才」可以批量培养的工作 - 比如低级的 IT 工作
5 - 注定被机器人代替的工作
6 - 竞争愈发激烈的工作
7 - 门槛低的工作
8 - 纯粹拿时间换钱的工作
9 - 没有边际成本降低效应的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呢?今天早晨看到朋友圈一个朋友说,自己在学「职业品酒师」。这样的工作一听就是好工作,为什么?第一,很少听到有人从事;第二,一听就很靠谱;第三,越老越香;第四,不会占据太多时间;第五,有个人品牌效应;第六,和「消费升级」趋势吻合。
我想知道大家还知道哪些很有前途的工作?可以在留言或者微信后台告诉我。
4. 买入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公司的股票
普通人,如果不真正的投资,很难获得财务自由。因为存款是时间的函数,每年挣得钱加起来减去花费就是存款。花费一定时,存款的增速只和每年挣得钱有关。但是,这只是1 + 1 + 1 + 1 + 1…这样的公式,每一个加号,就代表一年过去。最多1变成1.1,1.3,本质就是一个时间的加法。但是投资呢,是1.1 x 1.1 x 1.1 x 1.1 …这样公式,每个称号,代表一年过去,假设年复利达到10%。这是一个基础规模不断变大,保持增速的游戏,时间越长,增长效果越大。如果你按加法(线性函数)去增长,我按照乘法(指数函数)去增长,时间一长,我会远远把你甩在后面。
举个例子:A每年攒10万,连续赞40年,总额400万。B每年投资10万,第一年投入的10万,假设保持复利10%,在第四十年就等于452万,这还不算后面39年每年的投资 的10万元的复利增长。这才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通货膨胀本身也是指数函数,假设通货膨胀率为0.6,那么1万元在30年后就变成了1563元 ((0.94)^30 = 0.1563)。投资的真正含义就是以正向的复利战胜负向的复利。
什么样的投资可以战胜通货膨胀,投资于那些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资产。前十几年是房产,因为超发的货币都流入的房市。后面呢?我觉得那些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公司的股票值得关注。这些公司的产品,可以不断的扩大规模,同时保持「涨价」。
总结一下:为了达到真正的财务自由,我们需要战胜年龄(注意,不是靠 PS和美颜相机,那是自欺欺人),也需要战胜通货膨胀。
为了战胜年龄,我们需要拿现在挣到的钱的一大部分,来投资于自己,让自己具备挣未来钱的能力。怎样发现自己的挣钱能力在提高,就是不断增加的正向现金流。如果一个来源不够,那就开更多的源。但是开源无需节流,让更多的现金流向「投资自我」这个方向。
其实 Amazon CEO 贝索斯每年都在给股东讲的道理,就是 Amazon 以现在的利润,不断投入,去获取更大的自由现金流。这是这家净利润几乎为0(经常为负),但市值将近4000亿美元公司的估值的秘密所在。如果以这种方式去运营自己,你能接受自己每年「净利润率」为负吗?
为了战胜通货膨胀,我们要有正向的「复利」,至少这个复利要大于通货贬值的速度,假设通货每年贬值6%,那么我们就至少得达到6%的复利增长,才可以持平。要想增值,还得要比6%高。为了战胜通货膨胀,我们就得投资于那些可以战胜通货膨胀的资产或者股票。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那些卖的贵的,不打折的,不断涨价的品牌的产品?为了让自己战胜通货膨胀,我得了解哪些品牌可以逆势而涨。而我们自己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要么靠近这些品牌(加入这些公司),要么受益于这些品牌(买这些公司的股票),要么成为这样的品牌(创业做这样的事情 —— 我就卖这么贵,我值这个钱!)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