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的金融委第五十次会议。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座谈会上,部分专家及企业负责人谈到,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既实又有效,整个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恢复,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很大。会议强调,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4%,远高于市场调查预估中值3.5%,并创下2018年7月以来最高。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国家统计局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的有30个,上涨面达75%,较上月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价格上涨。上述五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1.2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八成。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PPI大超预期主要有三个原因:供需缺口助力中游行业全面开花,上游涨价顺利向下传导,中游价格全面上涨。石化产业链价格显著上涨,去年12月份以来,原油价格开启快速修复模式,单价从40美元左右上升到60美元以上,整个石化产业链价格均显著提振。行政限产落地提振部分产品价格。“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河北唐山、内蒙古等地陆续开展限产工作,需求基本稳定而供给收缩的情况下,钢材、铝材价格快速提振。
光大期货研究所宏观分析师谢钰表示,从3月来看,黑色、有色、油气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幅推动了当月PPI涨幅超预期。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使得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骤降甚至可能亏本。同时,部分企业出现交货紧张的问题,供需不平衡导致了供应链的不稳定。
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表示,日前公布的3月份PPI同比上涨4.4%,表明工业品尤其原材料的上涨已经超出预期。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尤其是在下游消费需求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其价格回升也会缓慢,这样一来,企业的利润将受到挤压,经济复苏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鲁证期货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海内外供需关系错配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正在逐步退却,通胀压力或在海外供给的持续恢复过程中获得趋势性缓解。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全球流动性宽裕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向国内传导,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员李彦森认为,3月能化行业上游PPI跌幅继续收窄,下游正增长扩大。从历史经验看,能源价格上涨是经济周期接近尾声信号,当前上游产品涨价已传导至能源,表明投资时钟临近转向,且未来石化产品价格上涨仍是生产端通胀的主要风险。进入二季度,需重点关注国际能源价格上行带来的再通胀压力。在房地产、外需维持韧性,服务消费改善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仍位于上行区间。但国内库存周期正在接近拐点,再通胀加速正加快滞涨期到来。PPI持续超预期已经引起国家高层关注,不排除货币政策局部调整甚至局部偏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