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新京雅集——打开它,仿佛置身一座全天开放的“ ... ·  3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火锅界的萨莉亚,悄悄亏麻了 ·  3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2 月 17 日,忌狭隘 ·  6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真正优秀的人,都在不动声色地努力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为什么你是一个低品质的勤奋者,因为你不会深度思考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15 19:58

正文

【精读君曰】


大多数人已经达成一个共识: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然而,怎样真正做到“深度思考”呢?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的思考深度够不够深呢?




深一点,再深一点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Etesian亦莘,微信公众号ID: etesian)


有句话最近特别火,“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在朋友圈刷屏刷得好不热闹。

和所有的鸡汤一样,这篇几千字的文章能让人记住的只有这么十个字。这碗鸡汤闻着挺香,可就是没给勺儿。

深入思考的重要性谁都知道,但绝大部分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在于无法判断自己的思考程度够不够深

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多深入的思考才算是“深入思考”这就导致了,深入思考无法有效地进行。

同时也导致了,“深入思考”变成了一个玄之又玄的高冷词汇,似乎普通人触不可及。

而实际上,判断深入思考的标准很简单 

标准一:所有的思考都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这是深入思考的前提。

要有目标才能思考,没有目标的思考只能算是空想。所以真的不必在生活中逮着个问题就玩儿命地想深入下去,没什么意义。

标准二:所有得出的结论必须有有力的论据支持

——这是深入思考承上启下的一环。

绝大部分思考可以到达这一层,但无法深入下去,也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思考的层面。

标准三:所有用来支持结论的论据都必须来源于可信的信息源或严密的论证

——这是深入思考的基石与前提。

任何一个论据的信息源不可信或者论证过程不够严密,都有可能导致思考的结论被推翻重来。 

这就是判断自己是否在深入思考的三条标准。

这三条标准的实现难度依次递增,第一条最简单,第三条最难。


那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去做呢?

也很简单,还是这三条标准,它们也可以看做是深入思考的流程。

这个流程既可以顺着来,由假设出发,层层细化;也可以倒着来,从细节开始,最后得出结论。

假设驱动法


之前已经提到,如果思考的流程是顺序的话,那就由假设出发,提出支撑假设的证据,最终论证证据的真实性或可靠性。

这也是咨询顾问常用的假设驱动(Hypothesis Driven)法。一般在思考的时候,我更推荐这种假设驱动法,因为这样的方法目的性更明确,思考时动力更足。

举个例子。

当你阅读完一本书以后,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写得特别好,该怎么论证这本书确实很好呢?

第一步,提出假设: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书。

第二步,提出几条可能可以支持假设的论点:

  1. 这本书情节引人入胜

  2. 这本书人物刻画生动

  3. 这本书语言文字优美

  4. 这本书开创了新的流派/写作手法

  5. 我看完这本书很感动/震撼/忧伤

  6. ……

第三步,针对以上论点,找出可以支撑论点的具体证据

1.这本书情节引人入胜

  • 证据一:这本书在情节设置上和《XXX》(世界名著)异曲同工

  • 证据二:主人公先经历了AA,又经历了BB,又经历了CC,过程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这本书人物刻画生动

  • 证据一:片段A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摘录1000字)

  • 证据二:片段B的动作描写扣人心弦(摘录1000字)

  • 证据三:片段C的心理描写代入感强(摘录1000字) 

3.这本书语言文字优美

  • 证据:(摘录1000字)

4.这本书开创了新的流派/写作手法

  • 证据一:XX评论家说,这本书翻开了新时代,因为……

  • 证据二:这本书在E,F,G片段开创了新的手法(摘录1000字)……

5.这本书我看完很感动/震撼/忧伤

  • 证据一:看这本书我用了一盒纸巾

  • 证据二:看到结尾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 证据三:我爸我妈我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大舅老爷都说这本书很好

思考完毕。

在思考的时候按照以上顺序思考,在表达的时候则把思考过程反过来,先说论据,再说结论,采用“分-总”或“总-分-总”的方式说服别人。


 不过,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当然会遇到很多难点。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

一般地,大部分人都没有系统学习过文学批评,所以第二步建立论点的时候很可能会无从下手。

这时候,就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评价一本书的维度有哪些?

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再用上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并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得出几个主流的评价维度。 

所以,很多深入思考又嵌套着更深层面的深入思考。

再比如,还是上面的案例:

在论证这本书开创了新流派的时候,就面临以下问题:

  1. 如何定义流派?

  2. 目前的流派与技法有哪些?

  3. 判断新流派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这就又要提出一个新的假设,并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与论证。 

在绝大部分时候,深入思考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提出新假设,不断层层深入论证的过程。当然,广泛的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归纳总结法


除了顺序,也有逆序。

逆序法其实就是归纳法,在面对杂乱的线索与证据时,条分缕析,细致推倒,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

比如你花了50块在电影院看完了《小时代》,感觉很不爽,于是你进行了一番思考。

第一步,你会觉得:

  • 演员只会耍酷和扮美,毫无演技可言,只能用大哭大怒表达情绪

  • 充满了诸如“我恨你”“我也恨你”之类的弱智台词

  • 情节不切实际,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当公司财务总监,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当董事长助理

  • 情节前后跳跃太大,毫无铺垫,主要人物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 ……(省略10000字吐槽)

第二步,你归纳了一下你的发现点,得出几个论点:

  1. 演员演技烂

  2. 剧本烂

  3. 情节差

第三步,你就会得出结论:《小时代》是个烂片。

思考完毕。


和假设驱动法一样,归纳法也可以层层嵌套。在得出一个结论之后,结合现有信息,可能又能得出新的、更高一层的结论,由此不断深入下去。

比如,在《小时代》身上,你可能可以总结出诸如“青春电影三大俗”之类的固定套路,然后套用在《栀子花开》《同桌的你》之类的电影上,引发新一轮的思考。

以上两个案例实际上把深入思考的流程大大简化了。

在绝大部分思考过程当中,都同时需要用到正向和逆向的不同技巧。

一般在比较熟悉的场景下,我们倾向于先列出假设,再进行论证;而如果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则会先收集信息,再找到突破口。

除此以外,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一次系统性地深入思考往往需要进入到5层以上层层深入,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最后,再强调一句,以上讲的都是思考的方法,而深入思考不仅仅只有思考。

和思考方法同样重要的,是信息收集与研究的能力。因为深入思考的过程必须依赖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点击直达200人共学的成长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