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名华为的资深软件工程师,面对小女儿拿来的一堆教辅资料,意识到自己可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却对辅导功课没了头绪。借由这个契机,这位名叫徐进的极客爸爸,为解决小女儿的课后辅导问题,顺势搭建了一个名叫纳米盒的学习网站。
此后,历经十年浮沉,纳米盒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习网站出发,到与出版社合作绘制出宏大的数字版权商业版图,到瞄准小学到初中学段、深耕 K9 数字教育领域,再到研发国内首部文生视频动画课程,步步走来,从小而美成为了行业「领头羊」。
2024 年 12 月 6 日,纳米盒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NAMI」。据沙利文公司数据显示,纳米盒已经成为目前国内 K9 学生最大的数字教科书平台和营收超前的 K9 学生数字教育内容提供商。
回顾自 2014 年起长达十年的创业之路,徐进用孩童般惊奇的语气说道,纳米盒进阶之路的三个关键节点都发生在 8 月份:从定基固本的数字版权合作,到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在线教育业务,再到应对「双减」的主营业务调整,每一次选择,纳米盒都在取舍判断中升级,在得失权衡中进化。
创业伊始,纳米盒短短两年,用户体量便达到 1000万。徐进对此总结道:「纳米盒主要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遵循了互联网的规律。」彼时,数字教材教辅市场因版本混杂,大多是一本教材一个独立 App,而纳米盒遵循互联网平台规律,汇聚全国版本,用户不必沙里淘金,终于可以一站选定。
随后,紧绷的「版权知识」之弦,推动徐进与各大出版社开始洽谈数字版权合作的事项。谈及数字版权合作,如果说人教是探索的先驱,那么纳米盒就是接过「接力棒」的来者,只是接棒着实不易。徐进分析,
「谈数字版权合作,当时市场非常空白,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做。」
但碍于形势所迫,届时在教材数字化初期盗版肆行,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而各大出版社,应对盗版行为,因为没有前置经验可寻,与其说是无力,不如说是无招。便迫切需要如纳米盒般的「规则制定者」来结束混战。
如此,直至 2016 年 8 月,纳米盒完成了一统江湖的版权合作。
「非常幸运又非常艰难地,和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出版机构第一次达成了全面的数字版权授权合作。」
徐进语气淡然,背后却是近乎开山劈石般的艰苦卓绝。他感慨道「在当时,都不知道这个授权意味着什么。」如今,授权的意义不言而喻,数字教材版权商业化的第一步迈出,行业保护生态由此构建。
随后,从 2017 年开始,在线教培的旋风刮起了教育行业创业者的熊熊斗志。2018 年 8 月,纳米盒也不甘落于人后,展开了线上教育业务,上线了纳米盒网校。基于创始人技术背景,纳米盒网校没有选择在线直播课,而是从技术角度切入,叠加内容,做了 AI 录播课。因为本身成本模型优秀,又可深度打磨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迅速获得用户认可和市场验证。此后三年,纳米盒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直到 2021 年 8 月,从教育行业到公司再到个体都面临着同一个时代命题——「双减」。彼时,纳米盒网校营业收入占总营收 70%,不得不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主营业务被裁撤,其他业务有待调整,团队人员也随之面临去留的选择。「有的员工一边流泪一边办离职」徐进回忆道。
「双减」带来重重考验,其中最难在于信心。「你还愿意在这个不被政策鼓励的行业继续吗?你还有继续的信心和力量吗?」这两个问题不仅在叩问徐进,也在叩问每个教育同仁。最终,在一次次的业务沟通会后,带着对教育行业尚存的初衷与信心,纳米盒选择重整旗鼓,最终也得以化蝶重生,升级之后的纳米盒依然在 K9 数字教材教辅领域深耕,并逐步由探索者蜕变为领航者。
在纳米盒选择迎难而上的那个 8 月,团队一直在讨论一个直面天命的问题,即纳米盒想成为什么?徐进强调,找到这一核心问题的答案,就是找到了纳米盒的行业定位,一旦找到,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
以终为始,回看来路。徐进总结道,纳米盒创业十年,有两点始终不变:第一,纳米盒用户群体定位精准,聚焦于小学,后从小学延伸到中学,即聚焦 K6,拓展至 K9,并且他强调说
K6 是陪伴体系,K9 是训练体系
;第二,纳米盒业务围绕数字教材教辅产品及服务而展开。他进一步分析称,在教材教辅市场,线下的教学效果虽毋庸置疑,但纳米盒的用户本就是数字原住民,天然适配数字教材教辅,且数字教材教辅「有生命力」、「会说话」、「更普惠」,可基于 K9 用户群体构建起一个教材教辅行业的最大公约数市场。
基于此,纳米盒躬身入局,寻到答案,将为 K9 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数字教材教辅内容视为使命。换言之,纳米盒致力于通过沉浸式数字魔法课本,在移动数字端当中构建起一个相对于传统纸媒课本教辅「平替」的学习环境。
具体来说,徐进认为
「课本是学习的起点,教辅定义了学习的边界」
。因此同步和拓展是纳米盒数字教材教辅的两大主题。所谓同步,基于课本,纳米盒通过提供涵盖语数英物化生六大学科,预习、复习、巩固三大环节的智能课本点读,满分精讲 AI 课、同步课课练、预复习笔记等同步学内容产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拓展,纳米盒服务于课外拓展学场景,打造了大师素养课、课外有声书、智能点读绘本等拓展学内容产品,让学生在趣味阅读过程中受到激励,丰富知识,从而多面发展。
出版行业,内容为王。尽管纳米盒已具备了内容优势,但想叫响名号,也不能孤军奋战。为寻得多方盟友助阵,
纳米盒通过 B2C、B2B2C、B2B 三条渠道,进行数字教材教辅内容的多方分发。
其一,自 2014 年纳米盒 App — Namibox 上线,便开始 to C 会员制付费。其二,纳米盒与电信和广播运营商合作进入千家万户;其三,纳米盒与包括学习平板和智能电视机厂商等众多硬件制造商合作,并将纳米盒程序预置在硬件设备中;其四,通过与出版社还有如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内容服务。得益于多线并举的分发渠道,纳米盒持续稳定地增加用户体量,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纳米盒饰演双重角色,不仅成为版权生态的参与方,也通过数字版权商业化,成为版权生态的构建方与维护方。
徐进分析,在 2021 年之前,业内版权生态还是相对简单的三方:出版社、平台和用户,三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内容版权方拿到了大头收益,平台获得版权授权向用户分发内容,凭借互联网思维既获得了收益又获得了用户,用户通过付费获得了稳定、可靠、优质的内容资源。2021 年后,由于「双减」,许多面临业务转型的教育企业开启了学习硬件业务,作为出版社、平台和用户外的第四方—— 厂商,参与到出版行业,丰富了版权生态,也让行业再起波澜。在数字课本内置的学习平板风起云涌之际,出版社和硬件制造厂商的利益平衡日益复杂,版权风波愈演愈烈。
而纳米盒接住了这个带有机遇的挑战,秉持着维护版权的信念,从中协调,通过根据内置数字课本激活量或者签订协议等方式来实现利益均衡,
让双方从一个打到「烦」、一个被打「怕」的状态,顺势一转握手言和、合作共赢的局面,
至此版权生态才朝着良性和谐的方向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落地,从纸质教辅到数字教材教辅,都展开了新的一页。这对纳米盒来说,既是一个新的契机,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徐进坦言,新课改后,教委、学校、师生对作为内容供应端的出版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更优秀、更多形式、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内容产品。这也让纳米盒和出版社找到了合作的方向。
徐进表示,过去十年,纳米盒与出版社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焦点在书的版权,合作模式也较为简单。未来十年,纳米盒计划与出版社从数字教材教辅版权合作,拓展到数字分发、数字内容技术、数字产品运营等更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构建更多数字化产品,赋能院校与用户。
这一构想并非空中楼阁,已有力证。早在 2020 年,纳米盒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各自注入资源,发挥优势,搭建了纳米盒上海版「沪学习」 App,即深度结合上海地区用户的特点跟需求,依托纳米盒点读课本体验,又融合上海教育出版社全学科教材内容体系的上海中小学数字课本与课外阅读学习平台。徐进称,
这次合作树立了一个传统出版行业如何与民营企业或互联网企业进行数字化出版转型合作的示范标杆。
虽然这次合作的成功依赖天时、地利、人和,较难复制,但也为纳米盒和出版社进行其他创新合作,带来了信心。
新课标浪潮之外, AI 时代也已敲锣打鼓地拉开序幕。从组织架构、内容生产到产品搭建,AI 对教育行业各方各面影响深刻。写在纳米盒未来十年发展规划书上的,不仅有与出版社更深层次的合作,还有如何成为合格的 AI 时代参与者,甚至领航者。
就在去年 5 月,纳米盒交出第一份答卷,国内首部文生视频动画课程——《看 AI 动画·练英语口语》由纳米盒研发上市。课程面向一到四年级学生,提供 AI 口语练习和虚拟角色引导及陪伴。尽管这部文生视频动画课程让纳米盒在 AI 技术应用领域崭露头角,但徐进认为这是一个不算完美的实验产品,主要意义在于锤炼团队能力,把一些实验性的技术变成了生产化技术。此外,纳米盒在 AI 技术应用方面的另一个场景应用——AI 同步口语练也即将登场。基于纳米盒内容和数据上的优势,根据学生在 K9 不同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同步口语练习服务。
展望未来,徐进直言,AI 是实践大于理论的一个范畴,
如 ChatGPT 等大模型的出现,最大的贡献并不是产品价值,而是贡献了一个 AI 信念。
当前,AI 在相应场景的研发应用还只是早期,行业应该给 AI 更多时间,拉长周期,让 AI 扬人类之「长」,避人类之「短」。尤其 AI 在数字教材教辅领域的场景应用,随着 AI 技术的迭代升级会更加多元化。对于纳米盒来说,计划将 AI 技术应用到教师备课以及 AI 老师等更多不同的场景。虽然现阶段 AI 老师的智能化程度还与人类教师相差甚远,比如不能像人类老师一样给学生以情感互动,但 AI 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随着大模型突破和语音技术加持,
不久将可能实现 AI 人格化和性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