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来自 《天书:最危险的任务》
你的孩子害怕犯错吗?
不只害怕犯错,还因为太怕
失败不敢尝试新事物。
犯错或者失败之后,
怕被嘲笑,怕被批评,因
自尊心受损而急于逃避,或是有很重的心理负担陷入内耗。或者,你觉得 Ta 是个好胜又脆弱的孩子吗?
要是您因此
恨铁不成钢,有些苦恼 Ta 咋这样,并
着急想要改变 Ta 这倒霉性子(或者您内心深处的小 baby 也有这倒霉性子),欢迎您阅读今天的文章,我将为您和您的孩子推荐一本严重缓解我的犯错焦虑,以及点燃我不断试错热情的书—— 不过它和儿童教育这事看起来那是半点关系都没有,因为它是一本关于宇宙的「天书」,真 · 天书。
首先,先请这位着急的家长数三个数,慢慢平复一下心情,回忆一下,你自己犯错之后的感受,试试理解孩子犯错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变化 —— 他是真害怕啊,想逃是本能反应:
在工作里捅娄子的恐惧
刚工作那两年,特别害怕在工作里出错。
结果有一次样书刚送到,随便一翻就发现个大错误,oh my ladygaga…… 当时简直五雷轰顶,赶紧去找主编。
主编特别淡定,说错了就错了吧,没办法,加印的时候改。
可能对主编来说出错已经习以为常,但当时我才刚刚开始工作,出了错简直就是天塌下来要命的大事。年轻又没有见过世面的我,焦虑难耐,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在百度上直接搜索:工作里捅了娄子怎么办?
是的,我知道这很傻,但可能这就是傻人有傻福吧。
这一搜不要紧,搜到了一条某乎的提问,从此开启了我 12 年工作的信心之源:
这个问题下面记录着 2000 多条,各个行业领域,各路英雄好汉,捅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娄子,随手截一些简短的供大家一笑:
自那以后,每当我又犯了错,或是工作压力大了都会到这个问题下面来转转,舒缓一下压力。
我想这世界上一定有非常多和我一样的人,需要这样「同病相怜」的故事来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
这个问题截至目前,已经有 3w 人关注,8883.8w 人浏览过了。
真是同一片职场,同一个噩梦啊。
其他人捅娄子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治愈,有很多原因:
比如它让我不再孤单,明白我不是唯一会犯错的人,也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比如它让我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是时常有人犯错的环节,它是个应该被特别关注的关键细节,而非是我惩罚和贬损自己的理由;比如它提供了更广泛的样本参考,帮我重新校准所犯错误的等级,分清什么是致人死地、不可饶恕的大错误,什么是尚可涵容的小错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容错率也许比我想象的要高,我们还有很多机会重新做人,做个好人(???)。
👩🏻🚀
👩🏻🚀
感受到这部分情感上的共通性之后,不妨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倒霉孩子,也许可以找到一些不那么急于求成的解决方案。
比如先给 Ta 多看一些大人们、尤其是爸妈们都会捅娄子的光荣履历,让 Ta 了解一件事:犯错、捅娄子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再优秀厉害的人也免不了如此,狠狠破除这个世界上可能会有完美无缺之人的迷信。
2009 年 5 月的某一天,一个叫迈克 · 马西米诺的美国人在工作里捅了个摩天大娄。
按照最初的设想,他应该用螺丝刀拆掉设备维修面板上的扶手,打开维修面板,维修里面的电池,关上面板,结束。
他顺利地拆掉了扶手上的三个螺丝,最后一个拧了半天却没有反应,当他最后又试着拧了几下,突然意识到完蛋了,螺栓滑牙,彻底卸不下来了。
迈克 · 马西米诺心如死灰。
因为这台恐怕永远也修不好的设备名叫哈勃望远镜。
迈克 · 马西米诺在维修中,图片来自《天书:最危险的任务》
此时,这个绝望的「修理工」身着宇航服,在距离地面 563 千米的太空,以每小时 28164 千米的速度绕着地球旋转,只身一人。
「扶手卸不下来,我也没法够到维修面板,电源永远都修不好了,哈勃永远都不会再恢复正常,人类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我难辞其咎——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差不多就是这样。地勤团队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我尽量不在太空里把情况搞得更糟。」
地勤团队差不多想了一个多小时,这段时间对迈克来说简直就是煎熬,他的脑海里不断地重复灾难性的想象,
做足了自己即将成为人类进步绊脚石的准备。
时间不多了,也许他们早晚得草草收工返回,留下一大堆价值超过 15 个亿的烂摊子……
还好最后地勤团队想到了办法,请他找来胶带和大力钳,用胶带粘住扶手底部,然后使劲拽。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使劲儿拽。
迈克事后表示,当他粘胶带的时候感觉异常孤独,怀疑是不是其实没有人能帮助他,因为这个方案听起来并不怎么靠谱。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用胶带粘住是有意义的,这能防止碎片飞溅,避免他陷入危险。
随着他用力一拉,扶手被成功拽掉,面板打开了。他给已经没电的电动工具充好电,还给自己补充了氧气,最终完成了任务。
比起网络上的匿名回答,马西米诺让一场事故的主人公有脸了。此前我总是不自觉在故事里带入自己的窘迫,可在这个故事里,我亲眼目睹了另一个人捅娄子、补娄子的过程。
「即便是百万中挑一的宇航员,也有如此倒霉出错的时候啊。」不知道孩子看到这些故事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好像我此前遇到的所有困难都不算什么了,毕竟我的那些个小问题,并不会阻碍人类文明未来前进的道路。」
撞断一个小开关
可能你也听说过,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名叫尼尔 · 阿姆斯特朗,他的搭档名叫巴兹 · 奥尔德林。
如果你注意看他们俩的百科词条,会发现许多描述用词非常严谨,比如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因为落地月球后,他先出舱门,踏在月球的土地上);而
巴兹 · 奥尔德林
是「登上其他星球后返回地球的第一人」,因为降落地球后,他先出舱。
如果只看这一段,你可能会以为这不过是玩玩文字游戏的小心思,事实上,两位大哥差点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并葬身月球的宇航员和第一位登上其他星球后再也没能返回地球的人……
1969 年 7 月 20 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的阿波罗 11 号飞船准备在月球降落,此时,显示器开始报错,并显示燃料不足。驾驶员凭借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临危不乱的心态,避开复杂的环形山和大岩石终于平稳着陆时,只剩下够 15 秒用的
备用燃料。呼,好险好险。
正当他们准备出舱时,又发现舱门打不开了。于是又开始研究怎么开舱门。
好不容易出舱,采集标本,取样拍照,顺利完成月面作业,回舱,做实验准备返航,然后发现断路器上的一个开关,断了。
当时事故的插画示意,图片出自《天书:最危险的任务》
这意味着飞船将无法点火,他俩可能要在月球共度余生了。
急中生智的奥尔德林将一只笔插进了断路器开关的孔洞,在启动倒计时程序开始后,他推动了笔杆,成功点火。
当时事故的插画示意,图片出自《天书:最危险的任务》
而究其原因,竟然是不知道哪个穿着笨重宇航服的家伙(反正就他们俩人,你说还能有谁吧),不小心撞断了那枚开关。
难以想象要是那根儿笔它太粗插不进去,这最后得是个什么结果呢……
难以想象要是最初着陆时,驾驶员一个没稳住「方向盘」,一头扎在月球上,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不知道孩子在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会不会去思考:发现错误的当下,我们最应该做些什么?
Ta 会不会发现错误一旦犯下,除了迅速分析复盘,补救止损,其他一切多余的动作都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甚至过度羞愧、自责、慌乱这样的情绪反应也是如此。
尤其是在出错之后真正要人命的场合。
换句话说,理解这个世界的容错率很高,接纳犯错是任何技艺获得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走过的路,保持平和辩证的心态正视错误的发生,正是为了铸造坚韧的心,帮孩子在未来度过那些容错率几近为零的危机时刻。
好冷好冷的一天
不管我们看了多少捅娄子犯错的故事,缓解多少焦虑,终归都知道,最好还是能在前面做足准备工作,考虑周全,不要出错,最好是一切顺利。因为没人能预料,犯错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那个后果是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克里斯塔 · 麦考利夫,那一年 37 岁,是一名中学教师,她从 1.1 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航天局的太空教师。按照原定计划,她乘坐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将于 1986 年 1 月 28 日 16 点 39 分 13 秒点火升空,她会在宇宙中与地球连线,来一次真正的空中课堂,她本人也将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平民。
可一切美好的计划,都在升空后第 73 秒打破了。在现场的学生和家长们的注视下,挑战者后发生了爆炸,飞机在气动力的作用下四分五裂,化作一团巨大的火球。
挑战者号爆炸后的火球,图片出自:《天书:最危险的任务》
更令人心碎的是,当航天飞机解体时,乘员舱仍保持完整,持续升空至 19.8 千米,然后开始自由下降, 漫长的 2 分 45 秒后坠入大西洋。
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也是美国航天局历史上最惨重的灾难,震惊了世界。
而此次事故的原因,更是让人唏嘘愤怒,增添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
根据调查,事故起因是用于密封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 O 形环失效,泄露出的高温气体烧穿了装满液氧和液氢外燃料箱外壁,最终造成外燃料箱结构损坏,导致了航天飞机的解体。
而 O 形环的失效,仅仅是因为,那一天太冷了。
发射当天早晨的温度是 -2.2℃,而满足发射要求的最低温度是 -1℃。事后调查人员发现,美国航天局知道 O 形环会受到极端温度的影响。鲍勃 · 埃贝林和另外四名工程师在发射前一天曾力阻挑战者号升空,
当晚还对妻子说:「航天飞机会爆炸的」。
可他所做的一切都
无法动摇上层的意志。因为此前挑战者号的发射时间已经因为气候问题一拖再拖,在全美国人民的注视之下,美国宇航局做出了此生最错误的决定。
七个鲜活的生命,在那个凛冽的清晨消亡了。
执行STS-51-L任务的挑战者号机组成员,后排左起:鬼冢承次、
克丽斯塔·麦考利夫、格雷戈里·贾维斯、朱迪丝·雷斯尼克,前排左起:迈克尔·史密斯、弗朗西斯·斯科比、罗纳德·麦克奈尔。图片出自《天书:最危险的任务》
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也不会忘记今天早晨最后一次见到
他们的情景。他们整装待发,向我们挥手道别,然后「挣脱地球执拗的束缚」去「触摸上帝的面容」。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 · 里根
1986 年 1 月 28 日
而在此之前,美国宇航局早在 1977 年就了解 O 形环存在的安全隐患,但不管是宇航局还是承包商莫顿 · 瑟奥科尔公司都没有严肃对待这个设计缺陷,本来他们也许有 9 年的时间去改进这个方案,却最终选择沉默。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那些不必苛责自己,可以放任自己有所疏忽的事,可也有必须审慎对待,哪怕牺牲一些沉没成本,也要避免潜在恶果的决策。判断孰轻孰重,也许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吧。
对比神舟 3 号飞船的发射过程,更加感慨不同人对待潜在隐患的态度。
2001 年 9 月,当时神舟 3 号飞船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场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可工作人员突然发现飞船上有一个插头的插针不导通。整个飞船上共有 77 个这种插头,人们并不确定是不是这一批次的插头出了问题,虽然检查和更换插头非常麻烦,而且神舟 3 号上并没有真人,即便出了问题,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但试验队伍仍然做出决定,绝不带着问题上天。
于是发射时间推迟 3 个月,参试人员全部撤回原单位,重新研发并更换神舟 3 号上所有可能有问题的插头。不但保证了发射的成功,更确保了飞船在天地往返过程中所有数据的真实与可靠。
谁能不赞叹研究人员的这份细致与坚决呢?
希望孩子们和担心孩子的家长们有一天都能明白,此时神舟 3 号所有的研究人员,也是害怕出错的,害怕出错本身也许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当我们被恐惧笼罩时,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
👩🏻🚀
👩🏻🚀
好了,今天我们提到的
故事,
不管是
迈克 · 马西米诺、奥尔德林的遇险自救还是挑战者号的悲剧和神舟 3 号的波折,
都出自这本宇宙科普书《天书:最危险的任务》(你看,我就说是真 · 天书吧),书中的专题整理了航空航天历史中所有「犯错」「捅娄子」的危机时刻,这其中既有惊险散尽、劫后余生的 happy ending,也有无视隐患、疏忽决策导致机毁人亡的血泪历史。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在面对如此充满危险与挫败的前人经历时,所有致力于探索未知的勇士们依然前仆后继的决心。
如果我们死了,请不必大惊小怪,而是把它看做一件普通事件,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事业,征服宇宙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
—— 在阿波罗 1 号航天事故中牺牲的
航天员格里索姆如是说
哪怕一个小错误、小疏忽,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失去生命,他们还是选择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
在这样一个太空飞行似乎已成为家常便饭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忽视火箭发射的危险以及在地区高层大气的极端条件下飞行的难度。这些宇航员了解危险所在,但甘愿面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拥有崇高的人生目标。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仍将继续。正是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的指引下,人类才得以进入这个世界之外的黑暗空间。我们不会停下太空之旅的脚步。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祝您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