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男孩王泓翔演绎的新编京剧唱段《梨花颂》,成近日社交网络上的一大热点。网友盛赞“一开嗓就惊艳”“眼里有光”……《人民日报》官微评论:“难得一见少儿音乐节目里有对国粹京剧的传承。空灵纯净的嗓音,超赞!连后台的狗狗都仿佛听入迷了……”
为了了解这个孩子更多的故事,我们联系上了王泓翔参加的节目——灿星和江苏卫视联合推出的原创少儿民歌音乐节目《歌声的翅膀》。
《梨花颂》的“走红”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节目总导演章骊说,
节目的意义就在于“反映当下儿童成长中的时代痛点”
。
“有板有眼,有腔有味。”
这是节目中身为“明星辅导员”的阎维文对王泓翔表演的评价。
王泓翔对《梨花颂》的演绎,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融入了梅派唱腔特色。音律婉转、曲调清亮,每一处转音都拿捏有度,字正腔圆。
被父亲爱称为“皮猴儿”的王泓翔,还只有十岁。谁也料不到,这个还在垂髫之年的孩童,一上台便将京剧的手眼身法步,诠释得像模像样。章骊说:“孩子的演唱很有感染力,这是多数同类型表演所无法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
孩童身份与表演内容的反差,带出了节目的戏剧冲突性,这是《梨花颂》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但在章骊和阎维文看来,真正动人的是孩子身上“天然去雕饰”的那股灵气。台下活泼好动、台上有板有眼的王泓翔,对京剧的热爱很炽烈。虽年龄尚小,表演却很有“灵魂”。“想来中国学京剧”是这位加拿大华裔男孩的梦想。
“一万倍地呵护孩子最真实和纯真的表达”是章骊在节目中秉持的一个理念,这促成了人们最终看到的《梨花颂》。
“孩子是鱼,我们是水。”章骊曾这样来形容孩子与节目的关系,所有的舞美、摄影、流程等都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并展现自己。“音乐会成为孩子们表达自己身体、思想等各方面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电视荧屏对音乐题材展开进一步深耕,关注儿童的音乐文化教育也成为节目创新的一种重要视角。
“我们希望用最朴素的眼光记录下这些孩子惊人的音乐天赋。你在台下也许看到的是一个‘皮猴’,但当他登上舞台,你会发现孩子对京剧的态度是那么认真,甚至远胜过大人的表演。” 章骊认为,《梨花颂》的走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每个孩子都有太多值得被发掘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将不断给你惊喜,令你期待。”
“京剧在哪,中国就在哪。”这是王泓翔一家在节目中袒露的心迹,也给当下不少家庭的教育上了一课。
章骊说:“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还有多少家长愿意鼓励自己的孩子接触并学习京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只有当大家觉得学京剧是一种流行和时髦,或者认为这对孩子的未来很‘实用’时,传承的动作才有可能发生。”
王泓翔为什么能把京剧唱这么好?这是家庭教育耳濡目染的结果。
“海外华人虽生活在远离中国的地方,但对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格外珍视。”王泓翔的父亲是加拿大一个华人艺术团的团长,在国内时就是资深京剧票友,后来多次登台为加拿大人展示中国京剧。“小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所以对他来说,京剧就很重要。”
音乐家阎维文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音乐曾带给他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直接培养。在今年的两会上,阎维文提交了《关于在小学音乐课中增加中国民歌比例的提案》,希望“祖国的花朵”能有更多机会去亲近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民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孩子的成长中,音乐究竟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小时候吃了一种好的食物,会给你一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阎维文将儿童音乐素养教育比作吃饭,既必不可少,又意义深远。
“如果在小时候就接触到优秀的音乐文化,对孩子今后的审美素质、人生修为等都会带来直接而有力的影响。”
章骊从小也受到京剧艺术的耳濡目染,这直接感染着他后来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音乐节目。《梨花颂》被网友纷纷点赞,在章骊看来是值得高兴的事。“
《梨花颂》的热度背后,是大家在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传播。
这也会让中国的家庭教育通过这样的音乐交流得到更多启发。”《梨花颂》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音乐教育的范本。“成人社会也有很多需要反思的,这是我们的收获。”
王泓翔的《梨花颂》为观众带来与以往不同的京剧观感体验。除了表演本身的精彩,也与打破传统视野下人们对京剧认识的思维定势有关。阎维文就很忧心:“别说是这么小的孩子,如今就算是大一些的80、90后,也离传统音乐艺术越来越远了。”
在采访中,阎维文很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戏曲艺术将后继无人。但《梨花颂》的走热又令他感到了些许欣慰。一方面是看到这样的艺术形式并不绝缘于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则是诸如《梨花颂》这样的现象会带来更为大众化的传播效应。阎维文感叹:“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传统文化要从国家、媒体、民众等各个层面加以普及,“只有多去普及,才可能涌现出更多像王泓翔这样优秀的孩子。”
阎维文表示,他已经联系了他的朋友京剧大师李胜素老师,希望能在台下继续做好“辅导员”的角色,令更多艺术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国家京剧演员、梅派第三代传人胡文阁,在看到王泓翔演唱的《梨花颂》后,感慨道:“国粹京剧的传播与传承,不仅要依靠专业人士,更需要海内外广大戏曲同好的努力,尤其得从娃娃抓起。”
“有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京剧有点‘土’,远离时代,远离生活。”阎维文继续补充,“但传统戏曲艺术本身的魅力是无穷的。一是可能大家没有静下心去了解,二是觉得没有一种吸引人的呈现方式。”在节目中,王泓翔的表演并非照搬不动,他有梅派唱腔的基础,又有新式乐器的加入,整个表演顺势灵动了起来。“如果原封不动地把传统搬过来,效果未必好。我们需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糅进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曾有专家谈道,“京剧本体的呈现,应该是张扬的;京剧元素的使用,应该是活用的。”如今已被视作一种传统的梅派艺术,在当年其实也是梅兰芳等艺术家锐意改革的成果。从唱腔到妆容,从舞台到表演,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
“戏曲传承,要兼具历史和现代的眼光、融合传统和时尚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引来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传承发扬,生生不息。” 阎维文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