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爱奇艺:资深达人运营(剧情/搞笑方向)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高级/资深渠道运营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淘天集团:淘宝秒杀-母婴/美妆行业商品运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文明的崩坏,是从同情踹人的女大学生开始的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5-19 19:25

正文


这几天看的最耐人寻味的话题大概就是大连女大学生飞踹女童事件。


一个女大学生和男友吃饭时因为不满旁边的小女孩大吵大闹而上前踢人,随后与女孩的母亲扭打起来。


监控视频放出来后,争议很大。同情女大学生的声音迅速占了上风,有人说大学生踢的应该是凳子不是孩子,但是踢凳子就对吗?


事情闹得这么大,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怎么都算不清。





这是 一种狂躁症


我能理解大家对熊孩子的反感,但是为女生打小孩的行为叫好,就可怕了, 这得是有多重的戾气?


吊打别人家的熊孩子一直是很多成年人的梦想,留言里积极撑女大学生的,不过是因为她把人们潜意识里对熊孩子的厌恶转化为了现实,替大家出了一口恶气。

可是潜意识之所以是潜意识,本我之所以不同于自我,就是因为有道德和理智在约束。


绝大部分的人,即便是那些超级讨厌熊孩子的人,也不会真的去气势汹汹地吓唬一个四岁的小女孩。


不谈道德,只谈心理,我单纯地建议女大学生去看看心理医生,这是一种躁狂症。


二、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


整件事中,被骂的更多的其实还是这个妈妈:放任自己的孩子大吵大闹,利用大家同情心发动人肉搜索,打骂餐厅的服务员……


本来想利用舆论压力逼学校辞退女学生,结果自己反被人肉了,据说这几天收到了上千条网友发来的辱骂短信。


这个妈妈请大家人肉女学生的公开信写得饱含深情,但是从头到尾,我也没看出她有多爱孩子。

放任孩子大吵大闹不顾,这是典型的漠视。


孩子受了惊吓不去安慰,而是冲上前打架,给了女学生二次伤害孩子的机会,这绝不是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母亲的本能。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做人基本的道德。 不带着孩子卷进是非冲突里,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上个月我带大圣去个快餐店吃饭,大圣觉得勺子敲桌子的声音很有趣,就敲了几下。 赶上服务员大概那天心情差,跑来很丧地对他说:别敲了。


我立马赔礼道歉,逗着大圣把勺子骗了过来,快速扒拉了两口饭带他离开了。

做妈妈的,不能指望别人都去喜欢你家小孩,人家也没这个义务,你理解别人,别人才会理解你。

更重要的是,远离戾气太重的人,是常识。你不知道对面坐着的人是不是精神病性障碍者或者仇童者,也不知道如果引发冲突可能会给你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单纯的方便别人,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全没敌意的环境。


三、学会换位思考

生活里,越是对别人要求高的,对自己的要求越低,俗称双标党。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熊孩子的文章,收到的最多的留言就是“等你有孩子就知道了”:


要懂得换位思考,我没孩子的时候,也特别烦熊孩子,恨不能一脚踢死他们,等我有了孩子,就觉得都能理解了。

这类人,没孩子的时候嫌人家孩子烦,有孩子了他的宝宝最可爱,谁都要包容。


无论他们身在何时、何地,何种处境下,他们的处事原则永远只有一个:世界应该围我而转。

这个叫换位吗?不,这叫自私。


真正的换位是:没孩子的时候能理解别人带孩子的艰辛,多理解,力所能及的帮忙,包容孩子偶尔不可控的吵闹。


有孩子的时候能尊重没孩子的人,别轻易打扰到别人。

所以,其实当大家为女学生和熊大人谁更可恶而站队、骂战、争论个不休时,你们忽略了一个真相。


那就是:四岁大吵大闹的小女孩,二十几岁打别人家孩子的女大学生,以及三十几岁,放纵孩子吵闹的妈妈,其实是同一个人。

这不就是一个冷漠、自私、在被漠视中长大的孩子几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吗?我甚至还看到了她们的老年版:那个因为没被让座就暴打孕妇的老人。



他们一边接收着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一边对这个世界施以恶意。


四、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恨不能对熊孩子赶尽杀绝的人和纵容熊孩子的人,其实就连教育理念也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认可暴力才是管教熊孩子的唯一模式。

讨厌熊孩子的人们看到吵闹的熊孩子,怒视熊家长的目光中总是隐含着一句潜台词:你孩子很烦你知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揍他?!

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管他,长大了社会会替你管他。女大学生则身体力行的印证了这句话——她亲手教育了哭闹的“熊孩子”。

熊家长们也是认同这一观点的:只有揍才管用。

真有豁得出去的家长,揍起自己孩子来比容嬷嬷还狠。一部分小孩的确揍老实了,独立和主见也被揍没了,就像一只被阉割的公羊畏手畏脚。


还有一部分孩子走向了更加叛逆的道路,仇恨这个世界。 无论哪种,这样长大的孩子心理问题都非常严重。

更多的熊家长,是下不去这个手的,所以面对撒泼打滚的熊孩子就无计可施了。


几句简单警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特别是低龄的孩子,他们是没有道德感的,你跟他费劲巴拉谈规则,他能听明白才怪。

于是好一点的父母还管教两句,差一点的干脆放任不理:你闹吧,闹累了你自己消停了。最后的结论自然就是管不了。

就在昨天,我在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撒泼打滚的熊孩子,母亲一言不发,用她孔武有力的手使劲拉着孩子往前走,孩子一边哭一边往后撤。



这场拉锯战进行了七八分钟,就这么僵持着,谁也不妥协。 从头到尾,母亲也没停下来了解一下孩子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五、真正的满足是陪伴


也许你问,如果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那不就是溺爱吗?

孩子要吃糖你就给他糖,要玩具你就给他买玩具,这个不叫满足孩子需求,叫偷懒。花钱是多简单的一件事啊,连脑子都不用动。


真正的满足是陪伴,是去了解孩子背后的诉求。 潜藏于孩子心中的诉求从来都不是物质,而是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培养足够的安全感。


一个被满足了心理需求的孩子,不太会在公开场合大吵大闹。大圣刚出生的时候特别能哭闹,一言不合就嚎到晕厥,把我们家人累坏了。


很多“过来人”告诉我,不用管,多哭几次没人理,下次就不哭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