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某刊官方网站的新版格式规范,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详细要求。作者投稿时需遵循这些规范,以保证匿名评审的公正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版格式规范内容
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包括标题与字体、内容、标点等)、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关键观点2: 投稿要求
作者投稿时需遵循这些规范,包括文件名和内容中不得出现作者身份信息的规定,以保证匿名评审的公正性。
关键观点3: 英文论文要求
英文论文需有对应的中文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顺序为英文在前,中文在后。
正文
本刊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du.cn/
本刊从2025年第1期开始使用以下新版格式规范,请作者投稿时予以参照。
为了保证匿名评审的公正,稿件正文word文档的文件名和内容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否则将被直接退稿。
中文标题
:
副标题
(两端对齐,主标题黑体小3号字,副标题黑体小4号字,之间用冒号或破折号相隔,总字数不宜超过20字)
摘要
(“摘要”二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两端对齐,宋体5号字,篇幅200-300字,摘要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请作者高度重视。)
关键词
(“关键词”三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3-5个,之间用顿号分隔,关键词尽量不要与标题重复)
English Title
(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小3号加粗;副标题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之间用冒号相隔)
Abstract
(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
Keywords
(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 □□, □□□(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专有名词和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
【说明1】如稿件为英文论文,务必要有对应的中文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顺序为英文在前,中文在后。
【说明2】如稿件为书评,在正文开头添加“书籍信息”;如稿件为访谈,在正文开头添加“被访谈者学术简介”,如:
书籍信息
(左对齐,黑体5号字)
《书名》,
□□
著。出版社,出版年,总页码,ISBN,售价。
被访谈者学术简介
(左对齐,黑体5号字)
□□□□□□□□□□□□□□□□□□□□□□□□□□□□□□□□□□□□□□□□□□□□□□□□□□□□□□□□□□□□□□□□□□□□□□□□。(两端对齐,宋体5号字)
一、标题与字体
(一)标题一般为三级以内,一级小标题表示为“一、
□□□
”,二级小标题为“(一)
□□□
”,三级小标题为“1.
□□□
”(阿拉伯数字序号后标点为“.”,而非“
、
”)。
(二)一级小标题为黑体小4号字;
注释和参考文献为宋体小5号字;
一级小标题以外次级标题及正文均为宋体5号字,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
阿拉伯数字、英文字号同中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内容
(一)引用外国人名、外文书籍等材料时,可以直接使用外文姓名全称。如使用中文译名,需在
首次
引用时附括号注明其外文姓名全称。
(二)正文中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时括号中的英文为小写,如“要旨(gist)”。
(三)稿件中的图示若是彩色,请务必转换为灰度,转换时以可清晰辨识为准。
三、标点
(一)正文标点全部为中文全角输入。中文中间的连接符为宋体,如时-空,阿拉伯数字、英文中的连接符为Times New Roman,如(Peters,2005:21-30),pre-modern。
(三)图表格式的标题位置:图表标题在表格上方,图片标题在图片下方,居中,用冒号标注,如“图1:”“表1:”。图表与图片标题黑体、五号字,表格与图片内文字宋体、小五号字。
四、引文
(一)正文中的引文(直接引述与间接引述)采用文中夹注形式,基本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代:页码),如,
“……。
”张三(2017:
45)
或
张三(2017)
……
。
。
引文如为著作,夹注中务必交代具体的引用页码,但是文后的参考文献信息中不必交代页码;引文如为期刊,夹注中不必交代页码,但是文后的参考文献信息中务必交代发表期刊的页码范围。
(二)若引文等于或者超过4行,则上下各空一行,独立成段,无需引号,悬挂缩进2字符,段首缩进2字符,5号楷体字。
(三)同一作者同一年的多个文献用a、b等区分,如(张三,2016a)(张三,2016b)。
(四)如引注为译作,夹注中需加上译本参照版本年份,且译本参照版本年份在前,译作年份在后,如史密斯(1979/1997)。
(五)如引文作者超过三位,可只标注第一作者,其姓名后标注“等”(英文用“et al.”)。
一、注释 [Note / Notes]
注释放在文末,全部顶格,在文中需要说明的文字处插入标注(依次上标阿拉伯数字序号
1
),文章末尾序号1对应的文字即为该处注释的内容。
二、参考文献 [Reference / References]
(一)参考文献格式为悬挂缩进2字符(微信公众号版式所限,下述格式未悬挂缩进)。
(二)参考文献指按顺序列出正文和注释曾引用的文献,不同语言文献排序为:中文文献(包含外文文献中文版)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和外文文献作者均以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作者不详或机构作者时,以其英译首字母排序)。
(三)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全角,英文参考文献用英文半角,
中文参考文献无须译成英文
。
(四)
如果是报刊上的文章,没有具体作者,可以用报刊名称作为作者。
作者(出版年)。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卷(期),页码。(在线出版如有DOI或URL请加
注,境外中文期刊在期刊名称后附小括号注明出版地)
Last name, Initials. (Year). Article title.
Journal Name, Volume
(Issue), Page range. (DOI or URL if available)
作者(会议时间)。论文名称。会议名称。地点。
Author name, Initials. (Year, Month Day Range).
Paper title
[Paper presentation]. Conference Name, City, State, Country. (DOI or URL if available)
作者(出版年)。《书名》(第□□版)。出版社。
Last name, Initials. (Year).
Book title
(Edition). Publisher.
(非英文的外文著作直接
使用原文字
)
作者(出版年)。篇或章名。载编者(主编),《书名》(析出页码)。出版社。
Chapter Author
Last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