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设计坝顶高为185米,正常水位175米,相应库容393亿立方米。10年三峡大坝迎来了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水量通过记录。
一般的情况下,在如此湍急且深的水位,鱼类是很难在坝口存活。但是三峡的工程师也考虑到了这点,三峡大坝的5级船闸就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通过人工调降水位,将鱼聚集在特定的地点,然后抬升水位与上游保持平衡,这样上下游的鱼儿就可以从两边自由流动,这其实已经充当了鱼道的功能。
因此三峡大坝是有鱼类繁殖的,特别大坝的上游更是鱼类的天堂。三峡大坝所在地的长江流域,最著名的是中华鲟。中华鲟体长可达5米,最大重达600多千克,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华鲟形成了稳定的生殖洄游习性,有亘古不变的航道。产卵期的中华鲟从近海回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孵化出的鲟苗顺流而下,顺江入海。在海洋生活约10年后,又从大海返回长江上游产卵。也正是由于中华鲟的这一产卵习性,让其数量大为减少,2013年已经监测不到野生中华鲟在野外自然繁殖的活动,目前中华鲟族群只能通过人工繁殖挽救其濒临灭绝的局面。
和尼斯湖水怪的传闻一样,三峡大坝也曾传出过有大鱼的传闻。之前网上流传在三峡大坝抓大了巨大的墨鱼,而这还有待考证真假。由于三峡大坝在建设之初,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移民,很多三峡大坝沿岸的居民都被安置到了别处,而且三峡大坝在蓄水期水位很高,无法近距离观测,这也让三峡大坝有大鱼的传闻提供了炒作的可能性。
在三峡大坝建成后,有别有用心的人把长江的白鲟,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的濒临灭绝甩锅到三峡大坝的头上。对于这个问题,官方并没有回避,在三峡博物馆里还放着当年撞坝而死的中华鲟供人参观,以敲响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警钟。我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发展需要电力,一个三峡为我国经济腾飞创造了基础,也减少了很多个火电站的碳排放。而且三峡水坝的建设,对防洪抗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坝的建设或多或少会造成洄游鱼类的产卵困难,但是也让很多上游的鱼类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目前我国已经实施在长江水域禁止10年期的捕鱼,而把长江水域不加节制的滥捕滥捞,以及杀鸡取卵似的电鱼,致使长江水域鱼类减少的锅扔给长江三峡大坝,是非常不负责任也不科学的。吃着三峡大坝带给的经济红利,端起碗来骂娘的行径非常可耻。
猜你还想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