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始终致力于引领全球建设的发展,缔造人类梦想的奇迹。大时代、真情意、诚品行,中国铁建在此与您“微”沟通! 关注中国铁建,感知善建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2024光影中交 | 一键收藏中交专属美景㊶ ·  昨天  
中国交建  ·  一航局港研院以专精特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  昨天  
中国铁建  ·  中国铁建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招聘公告 ·  4 天前  
中国城市规划  ·  解读 | 王凯:如何打造“韧性”城市?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铁建

改革微观察丨中铁上海院:“机器人+”引领“智”造未来

中国铁建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12-17 16:4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铁建全系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情况,特别是中铁上海院在改革中的表现。中铁上海院通过技术创新和外部协同推动国企改革深化,采用'机器人+'战略打造产品矩阵,实现了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的成功研发并获得了广泛应用。此外,中铁上海院还通过搭建企业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孵化的平台窗口,与高等院校等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同时,通过一系列措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建高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铁上海院使用'机器人+'战略打造产品矩阵

中铁上海院借助机器人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智能设备,如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铁路测量机器人等,应用于隧道施工、测量等领域,以技术创新和外部协同推动国企改革深化。

关键观点2: 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的成功研发与广泛应用

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能够适应隧道施工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该机器人在多个技术交流会或行业展会上亮相,并成功获得订单,是中铁上海院以技术创新推动国企改革的缩影。

关键观点3: 中铁上海院搭建企业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孵化的平台窗口

中铁上海院联合上市科技公司成立中铁建申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搭建企业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孵化的平台窗口,实现科技成果的孵化,推动产品产业化、商业化进程。

关键观点4: 中铁上海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中铁上海院通过改革措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包括对科技创新骨干人员实施项目分红激励、推动薪酬资源向'拉车扛活的人'倾斜等,构建一个高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


正文

开栏的话


2024年以来,中国铁建全系统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中国铁建微信公众号推出《改革微观察》专题栏目,深度挖掘相关单位改革发展、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和典型做法,供全系统学习借鉴。今天,一起来看中铁上海院如何用“机器人+”战略打造产品矩阵。

海拔3300米、零下15℃,某铁路隧道施工现场,一台橙色涂装、小巧灵活的机器人来回忙碌着,在工作人员手持操作终端的控制下,机器人自动完成围岩监控量测、洞内导线测量、开挖扫描分析等工作。作为国内首台(套)应用于钻爆法隧道的施工测量与监理机器人,它能够适应隧道施工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通过1人1机协同作业,代替原来3人以上的测量班组任务,并提升准确率。


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

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的成功研发,是中铁上海院以技术创新和外部协同推动国企改革深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企业紧跟中国铁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赛道使命”,转变发展思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次成功尝试。近年来,中铁上海院乘势“科改示范”,借势“价值创造”,推动市场化与资源相匹配、科技与产业相衔接,围绕“两根钢轨”和城市建设打造了智能制造产品矩阵,致力于构建全新的智慧产业链生态,以“机器人+”引领“智”造未来。
抢滩布局  产品向“新”突破

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在行业展会亮相

从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到市域(郊)铁路发展大会,再到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今年以来,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相继在多个技术交流会或行业展会亮相出圈,并成功获得多家企业订单。

从无到有,再到启动产品产业化、商业化进程,这离不开两年前的一个决定。在中国铁建的大力支持下,中铁上海院联合上市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中铁建申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搭建起企业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孵化的平台窗口。同年8月,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研发项目启动,联合团队先后完成了系统方案确定、外观设计定型、样机组装、功能测试等工作,实现了全自动调平、自动设站等12项关键技术难题的破冰和三版样机的更新迭代。

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隧道开挖面安全监测机器人在2024上海城博会亮相

彼时机器人在长隧道工作环境中高精度建图定位是国内很少涉及的难题,采用传统定位方案均存在各自的不足。“软件开发人员对测量作业不熟悉,测量专业人员又不懂编程,一旦技术磨合上出现脱节,将会导致研发偏离轨道,功亏一篑。”时任中铁上海院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项目研发负责人罗利平回忆道,研发团队从测量标准、操作流程、算法的底层设计,到结构稳定性、电气可靠性、人机交互友好性等系统设计,综合了各种技术路线,反复对比、论证、试验,最终攻克了建图定位方式难题,实现了从测量过程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监理的一体化,不仅能够“以机代人”,同时确保建设过程100%实测实量,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铁路测量机器人、隧道开挖面安全监测机器人、爆破装药机器人、巡检机器人、车底监测机器人、线路检测机器人等多款建设和运维类智能设备相继“上新”并得到应用,面向“危重险难”领域,中铁上海院以“机器人+”引领“智”造未来的产品矩阵正聚变集群效应,提速进阶。


聚智生力  产业向“质”图强



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高效合理匹配“所需”与“所能”是成功的关键。今年以来特别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纵深推进以来,在中铁上海院战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场域”里,一条“聚智生力”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聚资源,加速翻越技术壁垒的“高山”。为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中铁上海院强化目标导向,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和并购重组等补链强链手段,进一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牵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他们充分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中国铁建的品牌优势和全产业链覆盖的资质优势,借梯登高,用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外脑”资源,积极“嫁接”新科技,促进更多科研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落地,加速变为新质生产力。
目前,该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结盟”,正在推进纳米发泡硅材料、核壳结构可见光触媒材料、常温超导材料、光伏电池增发涂层材料、锌铝镁新型防腐钢材等的产业化应用。
中铁上海院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搭平台,加力推动科技产品商业转化。“根据业务转型升级需求,经研究决定,将纬宏科技打造为公司产品产业化专业平台……进行产品谱系的自主研发、制造和销售。”前不久,一份红头文件迅疾出台,文件要求纬宏科技围绕“专精特新”要求,以节能、环保、智能、安全产品产业化为主要方向,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平台,打造成为企业产品产业化的主要平台,这份文件既明确了纬宏科技的发展定位,也揭示了多元主体精准协同的发展路径,从中也不难看出该院加速产品产业化的决心,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竞逐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的创新“种子”结出硕果。

光滤合一空间抗净双效装置用于空气净化

建生态,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向上突围。如果说单项技术攻关是一场“短道速滑”,谁的速度更快,谁就能赢下比赛,而整体科创能力提升更像“铁人三项”,技能越全、体能越好的一方才能笑到最后。
在思想解放上,该院全面拥抱转型升级,转型大讨论、原始创新激励机制、技术产品化到产品产业化实施路径与销售模式、基于问题导向的细分领域赛道兼并购方向与标的调研……一项项专题研究工作紧锣密鼓被摆上议程,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提质。在顶层设计上,他们制定培育新质生产力“6+4”发展纲要、成立“一数二破三新四智”专班,强力推动重点产业落地生根。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上,他们持续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在推动“四能”机制走深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薪酬资源向“拉车扛活的人”倾斜。

对科技创新骨干人员实施项目分红激励
“在‘声屏障’等科技产品创新推广实施虚拟跟投,员工可以共享科研成果,让我们更安心、潜心、放心投入战新产业的项目研发和产品转化。”一名科研骨干说,对科技创新骨干人员实施项目分红激励,新模式让大家敢闯敢试,激发了创新攻关的热情。

在“聚智生力”的路上,一个高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正在该院孕育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