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散装东莞
文字:杨帝
制图:澄澈 / 校稿:通麦 / 编辑:澄澈
“
散装
”,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最著名的莫过于“苏联”笑话,也可以说是
长三角地区
的典型代表。
实际上,在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
,也同样存在着
许多“散装”现象
。例如佛山,“
区不认市
”的现象常常发生,这倒是也与长三角的苏州情况类似。
同样在大湾区,有一个城市的散装,如果对照同级别的城市,就很难找到相似的例子,这就是
东莞
。
东莞坐落于广深两座一线城市之间,众所周知,它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直筒子市”。“直筒子市”,是对
未设县级行政区、直接管辖乡级行政区的地级市
的俗称。
东莞被夹在广深惠之间
人口在广东仅次于广深
(
横屏
珠三角行政区划图)▼
作为国家统计局认定的特大城市,
东莞的经济实力也很强
。最近的东莞,也非常“网红”,从“
篮球城市
”,到
平均年龄33.4岁的
年轻城市
,再到最近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东莞以城区人口突破1000万荣升“住建部版本”带引号的“
超大城市
”。
东莞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劲
(
横屏
东莞夜景 图:图虫)▼
那么,为什么东莞会有
“散装”城市之称
呢?这种“散装”,又给东莞带来了什么呢?
实话实说,到了2023年,东莞肯定是一座
全国性的知名城市
了。一个事实可能令人们意外,即使不是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所有中国人大概在很早的时候,都会了解到与东莞有关的事情。原因无他,林则徐的
虎门销烟发生地就在东莞
。
相比人们对历史的熟悉,知道“
虎门
是属于东莞的一个镇
”的人,占比就不一定多了,大多数都是珠三角本地人,或是和珠三角有来往的外地人。
同其他散装地区一样,虎门人也
很少会认同自己为狭义的东莞人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虎门人去南城(东莞市府所在地),往往会说“去东莞”,而不会说“去市区”一类的话。
这是因为在虎门人看来,
虎门是虎门,东莞是东莞
,虽然南城与虎门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25公里不到。相似的距离放在北京,通州与天安门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了25公里,但是通州人进二环里面办事,除了老一辈的通县人,很少有人会说“我去北京”,大部分都会说“进城”、“去市里”,或者直接说具体地名。
“下不认上”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发达地区往往是出于经济原因
欠发达地区往往出于当地历史辉煌原因
当然空间距离也是有很大影响
▼
很显然,这就是典型的
“下不认上”现象
。江苏是“市不认省”、苏州是“县不认市”、佛山是“区不认市”,到了东莞这里则是“
镇不认市
”。
东莞
不设区县
,由
市直接管理街道和镇
,现设4街道和28镇。
莞城街道
,是东莞曾经的
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就坐落于此。
南城街道
,是
东莞市政府
所在地,原名篁村区街道,2001年更名为南城街道。
再来看东莞的镇,个个强大。在《2023年全国
千强镇
发展报告》中,东莞28个镇
全部上榜
,且14个镇
跻身前百
。
在绝对值上,东莞的镇街也个个能打,许多镇街的GDP已“
富可敌市
”。
东莞的千强镇数量“遥遥领先”
(图:《2023年全国
千强镇
发展报告》)▼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门镇,现如今是著名的
纺织重镇
。
长安镇
,东莞经济排名第一的镇,拥有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
电子信息、机械五金模具两大特色产业集群
。人们耳熟能详的OPPO、VIVO和小天才,都在这里。塘厦镇是
电子元器件
重镇;厚街镇,则是
鞋业、家具业
重镇。
东莞经济排名第一的长安镇毗邻深圳
大量的电子和机械加工厂在此安家落户
(
横屏
长安镇
图:图虫)▼
可以看到,东莞的经济和人口都
集中在各个强镇
。相比之下,作为主城区的四个街道占比较低,“镇不认市”的情况就不意外了,而带来的结果就是“散装”。
东莞强镇林立的局面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1978年,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大潮初起。当时还是农业县的东莞缺乏资本,为图发展,只能
从小资本的“三来一补”做起
。
所谓“三来一补”的“三来”是指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
,而“一补”是指
补偿贸易
。这是一种在改革开放初期十分流行的合作贸易形式。“三来一补”的出现主要跟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缺乏资金、技术和技术人员有关。
太平手袋厂
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图:东莞市人民政府)▼
和广东省的其他县市一样,
来自香港的投资
,是最重要的资源。为了争夺香港“三来一补”的机会,东莞充分调动乡镇和村庄的积极性,采取了“人盯人”的战术。凭借这一策略,东莞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奠定了
东莞工厂星罗棋布,各镇开花
的散装格局。
这类“三来一补”的外贸轻工业加工厂
为东莞早期的产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图:图虫)▼
1985年,东莞
撤县设市
。1987年,东莞
升格为地级市
。当时掌舵东莞已有十年的市委书记李近维出于种种考虑,为升级后的东莞
留住了“市管镇”的架构
,并一直延续至今。
不设区县,市直管镇,也让
镇的权力有所提升
。所以各镇能够最大程度的
调动主动精神
,在追逐发展的道路上
各显神通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东莞各镇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
(
横屏
南沙大桥鸟瞰 图:图虫)▼
如今,强镇林立的东莞已是
中国制造名城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
产业实力雄厚
。
同时,不同于其他制造强市,东莞因散装可以说是“
无所不造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指出,“行业的多元化与工作的互相发放的方便,
东莞冠于地球
应该没有疑问”。张五常甚至认为,深圳将凭借毗邻东莞的优势,成为地球经济中心。
东莞的发展也是全球化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
东莞已是全球分工链条的重要环节
。东莞制造,享誉世界,亦有“
东莞堵车,世界缺货
”的说法。
产品畅达全球
东莞是一座真正的“世界工厂”
(
横屏
东莞港鸟瞰 图:图虫)▼
今日,有很多人把东莞“散装”的原因归结为“市管镇”的架构,其实今日东莞的“散装”格局早已在
东莞升地级市前
就已形成。
退一步讲,即使当年东莞不采用“市管镇”的架构,而采用设县设区的模式。由于具体
各个强镇的林立
,现在的东莞依旧还会是一种“散装”的局面,大概会变成一种“
镇不认市”+“区不认市”+“镇不认区”
的“三重格局”。
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设区县,东莞也开始
承受“市管镇”的代价了
。
“散装”格局之下
东莞的城市规划也很散乱
像几十个镇组合而成的“缝合怪”
(
横屏
东莞市卫星图 图:壹图网)▼
首先便是
市容
。GDP超过万亿,常住人口
超过千万
,能够制造整个世界的东莞,有着与城市地位极不相称的城市面貌。东莞制造业立市的发展道路和不设区县的行政架构,共同导致了
生产功能区与居住功能区犬牙交错
的城市面貌。
到处都是这样的厂房和城中村
城市面貌确实很一般
(
东莞市寮步镇航拍
图:图虫)▼
在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大城市无不变得金光闪闪,瑞气千条。然而,东莞却始终
保持朴素的面容
,许多初次踏足东莞的人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走进了某个西部的县城。
再来个近景瞅瞅
还是各种样子的厂房
(
横屏
东莞市寮步镇航拍
图:图虫)▼
更为致命的是,曾助力东莞野蛮生长的市管镇,已经开始成为东莞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特殊的发展路径,导致东莞
土地资源无可避免的碎片化
。东莞40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在两万多个地块上,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这也就意味着,需要
大块连片土地的龙头企业
,无法在东莞落地。
东莞的土地资源紧张
图中淡黄色的城镇空间
已经快被各种厂房和住宅填满了
(
横屏
《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此外,东莞的
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50%
,远超30%的国际警戒线,是香港的两倍多。繁荣的东莞,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除了不便开发的山地和滩涂
其他地方几乎都已开发殆尽
(
横屏
东莞路网卫星图 2023年11月20日)▼
作为改革先锋,东莞始终保持着
对危机的敏锐感觉
,也从
不畏惧任何挑战
。早在2001年,东莞就开始谋划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整合大朗镇、大岭山镇、寮步镇三个镇的边缘地区,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应运而生。
松山湖科技园的晚霞
近景即华为小镇
(
横屏
图:图虫)▼
2010年9月,松山湖升格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大名鼎鼎的华为小镇就坐落于此
(
横屏
华为小镇鸟瞰 图: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