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一个高层框架结构项目,分享了在位移比指标调整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介绍了“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整路径,并详细描述了项目概况、指标分析、指标调整以及总结部分。希望通过分享这两种路径,能够帮助到设计师朋友们在类似项目中打开思路。
文章介绍了一个高层框架结构项目,包括医院用房,并进行了指标分析,根据《浙江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导则》判断该项目存在规则性超限问题,需要将结构计算模型位移比指标调整至不大于1.2。
文章分享了“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整路径。自动调整通过筛选灵敏度大于20的构件进行自动分组调整;手动调整则依赖于模型调整经验和灵敏度分析结果,对较“敏感”的构件进行调整。
文章强调了工具服务设计,功能服务需求的重要性,结合模型调整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功能可以快速完成模型调整。作者分享了使用心得,对“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整模式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PKPM-AID发布一年多来,已经有许多设计师做过各种探索,本文基于一个高层框架结构项目,分享在位移比指标调整过程中探索的“自动”“手动”两种路径,都可以达到调整目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设计师朋友们打开思路。
某医院用房,高层建筑,6F,高25.2m,采用框架结构,标准层平面52.5x20.7m,各楼层层高:5.7m(1F结构高度)、4.5m(2F)、3.9m(3F~6F0)。
本项目为“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现结合《浙江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导则》(下简称《导则》),对结构规则性进行判别。
根据《导则》第3.3.1条第3款:“同时具有表3.3.1-2中1项和表3.3.1-1中1项及以上不规则情况的高层建筑工程”;本项目存在塔楼偏置(质心偏心距大于相应边长20%)和扭转不规则(较多层扭转位移比大于1.2)两项不规则,应判别为规则性超限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2.1 塔楼偏置
2.2 扭转不规则
进一步查看《导则》中对于位移比规定,本项目确实属于“扭转不规则”。因此因此本项目需要将结构计算模型位移比指标调整至不大于1.2,以避免规则性超限。
对上述模型位移比超限情况进行查看可以看到,多个楼层Y向正偏心超限,部分楼层Y向负偏心工况下接近1.2限值;
调整过程中尝试手动调整发现,因为Y方向正负偏心都超限值或接近限值,所以会出现加强或削弱某一侧引起另一侧超限情况;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在加强某侧刚度的同时,削弱中间部分刚度,减小扭转效应。
采用灵敏度功能进行分析判别,与预期相同,对位移比指标调整贡献较大的构件出现在两端,大致右侧需要增加截面,左侧需要减小截面。
3.1“自动”调整
自动调整尝试通过筛选灵敏度大于20构件,将所有柱自动分8组进行调整。关于自动分组有三点说明:
1、结合前文指标分析情况,Y向正负偏心都超限可能需要调整扭转来解决,所以采用多指标控制同时勾选位移比与周期。
2、自动分组时,为追求“一键”处理,未对分组规则性进行约束;因本项目指标超限不多,属于微调,如调整后有规则性问题,手动归并即可。
3、设置目标约束时,为缩短调整时间采用总质量为目标;其他指标富余量较大,指标仅选择位移比。
经过20min迭代,位移比指标已经调整完成,调整前后指标汇总对比如下表,查看位移比详细指标也能看到各层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多数楼层控制在1.19,简单规整后完成此次模型调整:
3.2“手动”调整
根据模型指标结果,模型位移比超限不多(1.23>1.2),探索是否可以调整少量构件,将Y向正偏心指标控制在1.2以内,同时Y向负偏心指标不增大(至少四层不能再增大)。
手动调整时,结合规则性、灵敏度分析结果,挑选比较“中意”的构件,以三层为例:筛选灵敏度20以上柱构件,结合前面分析左侧柱子截面要减小,右侧截面要增加;选择左侧缩小中间两个较大柱子,右侧增大较小柱子(最北侧柱子因楼梯间功能尺寸不可调整)。
手动调整较“敏感”构件共计10根柱子,构件调整结果对比如下图,每层调整个别柱子即可(黄色为调整后截面、灰色为调整前截面):
调整完成后,指标汇总如下图所示,模型位移比控制在1.2内,Y向正负偏心下都“极限”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此次模型调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