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蛋总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来源丨格隆汇APP
今年真的是牛市么?
2019年春节之后,上证指数以N头熊都拉不住的态势,一路狂飙,3月4日一举突破3000点,今天最高飙到3129点,创下去年5月份以来的新高。更有2月25日一天大涨5.6%的壮举,让人恍如2015年疯牛归来。
你是否满仓踏空,但又怕一波杀入后高位站岗?
笔者认为,当下虽然熊市已远,但疯牛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结构性行情。
为什么说熊市已远?
2018年的重点在去杠杆,按照一位大佬的金融周期观点,最近几年国内都是金融周期的下半场,去年所提的去杠杆符合逻辑。在这种大政策指引之下,货币环境变得很紧,2018年各种信用爆雷就是紧信用的体现,而同期的M1、M2增速跌破近年历史低位,M1同比增速甚至降至个位数。
各级监管的口径也相当严厉。刘主席在任时着重抓监管,要求从严监管,打击各种违规现象。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的“害人精”言论?刘主席在任时期的严打游资、打击炒壳行为、最大罚单等等,我都是历历在目。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再来个贸易摩擦黑天鹅,2018年股市果然熊了。
然而2019年还是这种情况么?
先说去杠杆。
这个说法在今年已经变成了稳杠杆,体现了央妈对于去年紧信用的重新思考。同时在货币政策的最新描述中,去掉了“中性”二字,说明央妈已经认识到了去年动作有点大,整的大家都太疼了,今年需要适当的稳一下,所以“稳杠杆+宽货币”的组合就此诞生。在这种组合下,今年以来,市场上的货币环境已是大为改善,一月份爆炸的社融数据,可以说正是其体现。
货币环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圣诞之后,美联储变鸽了。
无论是从“距离中性利率很远”到“接近中性利率”,还是缩表的减缓,到鲍威尔的各种公开态度,都表明美联储这个央妈的央妈已经留意到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在对经济数据负责的同时,也照顾了市场的感受。
再说监管。易主席上台之后,整个监管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严厉大棒没有了,即便是批评都变得和风细雨起来。最为突出的监管信号就是对各种妖股的不管不问(对,说的就是那个5G龙头)。易主席近日的新闻发布会,称自己体验到了坐在火山口的感觉,如此如履薄冰的敬畏市场态度,还要多说什么呢?是不是比去年来讲,宽松了许多呢?
不再紧的货币环境,加上和风细雨的监管态度,这是不是催生这波反弹的关键因素呢?如果整年都保持这个政策组合,那么2019年即使不是大涨,也断然不会如2018年那样漫漫熊市。
今年会有结构性行情
我给大家扯个大淡,如果扯错了,大家就当做看个笑话吧。
先看看基本面。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在下行,经济的L型走势,还处于那一竖的阶段,直接的体现就是:GDP季度增速从2010年的10+%,跌到了现在的6.6%,并且还有继续下行的趋势。在股市上,同期沪深300的ROE从2010年高点17%一路跌到了2017年的12%;经过2018年整年的业绩大洗澡,ROE恐怕也不会好过2017年。中国经济确实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在这种基本面大环境下,真的会支持大牛市么?恐怕很难。
但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要促进经济发展。
站在企业的角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提升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正是因为从A、K、L三个方面全方位的提升了资本回报率(Y=A*F(K,L),A代表科技,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力);经过40年的发展,这波红利被吃的差不多了,整个国家的资本回报率(GDP增速)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
在可见的未来,L(劳动力)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而A(科技)也没有爆发的前兆(没有如工业革命或改开初期引入技术那种科技爆发),只靠投入K(资本)来支撑发展肯定是不够的,那应该如何应付当下的发展呢?
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其面临:1、还本付息的债务压力。2、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
当企业利润不够还本付息时,情况就危险了。
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无非就是两种方法:1、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的利润率。2、降低还本付息压力。
这也就是为何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央妈要降息了,在无法短时间提高企业利润率的情况下,降低企业成本端的压力,使得企业不至于直接破产,经济崩坏。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利润端:经济仍然在下行,可见的未来GDP增速还要下降,并且暂无重大技术红利可以拉高企业的回报率。
可行的方法就剩下一种了,即在融资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这也是自去年以来,央妈屡次降准,保持货币宽松,政府不断提及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时减税降费的主要逻辑。
央妈和政府希望在成本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争取时间,拖到资本回报率逐步稳定或者开始上涨的时候,实现产业升级,带领国家迈向高端产业。
说白了无非就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么多年来,间接融资(银行)已经很努力了,直接融资(股权)还是非常弱小。但是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看,显然通过股市融资是更好的选择了——根本不用还本付息啊!
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我想说的逻辑——
国家确实有动力搞好股市,在间接融资已经很努力的情况下,把直接融资也做起来,进一步解决企业成本端的问题,进而托底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完成产业转型。
在这个大目标之下,就是如何搞好股权融资的问题了,而要让股市健康发展,成为企业的造血库,那么一个活跃、健康、有赚钱效应的二级市场必不可少。如此来看,是不是更能理解现在的监管思路了呢?为啥不管妖股了?监管态度缓和下来,市场效果立竿见影。
汇总来看:
经济下行+宽松的货币环境+缓和的监管态度+国家搞活股市的意志=2019年会有结构性行情
所谓结构性行情,可能像2012-2014年的创业板牛市,炒概念,炒板块,指数会有阶段性的上涨,随后回调。
疯牛不再来
这几日指数大涨,怕是市场参与者都是兴奋与后怕并存——不为别的,涨的太像2015年疯牛了,而大多数人也保留了2015年股灾的惨痛记忆,如此疯涨,怕不是后面又要股灾了?有人也认为,现在的情况跟2014-15年有些类似(降准降息的宽货币+经济下行+券商起头、创业板跟上的行情特征),保不齐股市也会走的一样。
但依我看,
圣斗士不会被同一招打倒两次,何况这才过去3年,立刻就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宏观大环境已经不一样了。
从货币环境讲起,2014年11月央妈第一次降息,随即开启了牛市。随后的2015年,央妈也有数次降准降息,相当宽松的货币环境推升了当年的牛市。
相比于2015年,今年的货币不如当时宽松。这一轮降准次数少了不说,还没有降息,M1、M2增速也比当年低了不少,刚从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宽信用还难以落实。
再从基本面上说,2014年GDP增速虽然开始回落、经济步入下行轨道,但好歹也有7.3%的增速,而2018年却是6.6%,今天召开的全国两会,更是将2019年GDP目标定在了6.0-6.4的区间。今年的经济形势比2014年更为严峻,对股市的压制力也更强。
再说监管,2015年大牛市的根本在于杠杆,正是保证金交易催生了疯牛,然后又在清查场外配资的行动中,疯牛又彻底被杀死。当年的教训历历在目,监管势必更加慎重使用杠杆。
虽然之前有传言说券商重开交易系统外部接入,HOMS似乎也要重新上马,但这一切都尚未变成现实,加之近期保证金交易比例已趋近11%,接近了近两年的区间上沿12%,监管层对此已有所警惕。
因此,疯牛不再,但结构性行情可期。
2015年的覆辙不会重蹈
虽然上文中论述了2015年与今年的不同,并得出疯牛不再的结论。但是纵观现在反弹行情,还是有蛮多相似之处的,最关键的点莫过于保证金交易。2015年的疯牛(2015.3-2015.6)是彻彻底底的杠杆牛,泡沫破灭之后一地鸡毛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而本轮行情最为重要的一点,两融交易(保证金交易)占比已经攀升到了3年以来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