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24年金融市场复盘,结果发现很多有意思且值得特别Mark一下的事情。
30年特别国债“连续涨停”,收益率一度达到1.5%
债市行情最疯狂的时候,可能并不是最近半个月下20bp,而是30年特别国债刚上市那会,交易所连续涨停,导致收益率下行至1.5%。
股市开户“万人空巷”与“抖音炒股”
国庆假期“加班开户”成为热搜,“抖音炒股”争夺机构对股市的定价权。中登公司10月6日提前审核开户,10月7日下班时间延长到20点。一边是开户跑步进场,一边是投资人转让大额存单及赎回理财。
转债打破“债底”,首例国企转债违约
今年是转债从业人员最“悲观”的一年,因为过去几年建立起来的转债分析框架和投资逻辑突然失效了,在股市跌跌不休和退市新规下,转债可以大幅突破债底,转债的信用风险成为“主导”,首例转债国企岭南转债出现违约。
央妈“卖债”,股债“工具箱”越来越丰富
在收益率不断下行过程之中,“ym喊话”成为24年债市标签。央妈卖债叠加交易商协会启动对4家农商行的自律调查,也引爆了8月之后的债市调整。
央妈现在工具箱里不仅有买卖国债,还有买断式逆回购,还有针对股市的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金融行业裁员+降薪+退薪
“金融羞耻论”作为24年金融排名第一的标签应该没有什么争议。降薪成为行业标配,年终奖打折或者直接取消也成为常态,甚至有部分机构还做了“退薪”的sao操作。
日股熔断,抹去一年涨幅
8月初,受当时日本加息传闻影响,日本东证指数向下触发熔断机制。东证指数自7月份高点回落20%。
指数基金“独占鳌头”与债基沦为流动性工具
24年是主动权益基金全面溃败的一年,“越涨越赎回”成为标签。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散户不相信主动管理能力,更偏爱底层资产清晰的指数基金,指数基金迎来规模爆发式增长。
债基则在成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在国庆赎回潮期间,债基基本抽干了流动性,有机构就差“跪下”了,主要赎回潮再继续一天,可能对一些机构就是“灾难”。
“517”地产新政
债券利率进入“无人区”
半年前市场讨论的是30国债的锚到底是3%还是2.5%,现在市场讨论的是25年10年国债是否能达到1.5%或更低?
信用债“利率化”,超长信用债已经成为绕不过的资产
从去年城投化债后,在信仰加持+供给约束下,信用债的定价就已经被“扭曲”——信用风险的溢价不断被压缩。
在今年3月之前,很少会有人去关注超长信用债这个品种,没有人会想到30年信用债也能发出来,10年以上信用债变得如此平凡。
黄金是今年持有体验最好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