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内分泌学会(ECE)年会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丁香园精选了 ECE 年会上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的多项研究,以供读者学习交流。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预防 2 型糖尿病主要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其长时间遵从性较差。因此有必要探索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新策略。
既往的研究发现产丁酸菌可以改善肥胖患者的代谢指标、降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那么它是否可以作为预防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 2 型糖尿病的手段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研究者在超重或肥胖的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受损(IGT)患者中,开展了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第一阶段)和分两个不同剂量的开放标签试点研究(第二阶段)。
研究发现,在
第一阶段接受治疗的患者在葡萄糖-胰岛素代谢方面有显著改善,两个阶段中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的患者中,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均有所改善
。受试者的体重和体质指数(BMI)在整个研究期间都是稳定的。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结果显示,在研究结束时,受试者的血糖波动水平有所降低。治疗组血清 AGE 浓度呈下降趋势,而 IL-10 缓慢升高,IL-6 和 IL-17 无明显变化。
治疗 26 周后,19 例患者中有 10 例 IFG 或 IGT 缓解(52.6%),提示
丁酸单胞菌可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甘油三酯水平,可能成为预防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策略
。
二甲双胍又有新发现,可预防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
因具有有效的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众多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也会升高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短短几个月内,患者的骨密度可显著降低,高达 5% 的患者可能会发生骨折。
在既往的临床前研究和基于 2 型糖尿病人群的观察性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预防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因此研究者开展了本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交叉临床试验,比较了 18 名消瘦健康男性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 30 mg/d,为期两个 7 天,间隔 28 天的洗脱期)期间二甲双胍和安慰剂对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评估了两个研究阶段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
结果显示,
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安慰剂治疗阶段血清胶原 C 末端肽(CTX)升高、Ⅰ 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降低,二甲双胍治疗阶段保持稳定
。两个治疗阶段中血清骨钙素水平均降低。这些结果提示,
二甲双胍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对骨吸收有保护作用,但对骨形成无明显影响
。
糖尿病前期是 2 型糖尿病的亚临床先兆,目前全世界约有 3.74 亿成年人受到影响,除使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外,它还是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研究证据显示,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转为正常血糖,为了量化代谢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回归正常血糖中的作用,研究者利用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数据库进行 Meta 分析。
该研究共纳入 19,255 名糖尿病前期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9.8 年,平均年龄均为 51 岁。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点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更难逆转为正常血糖:
有吸烟史、高腰臀比、高腰围/身高比、高腰围、超重、肥胖、血压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甘油三酯
。
研究结果强调了在糖尿病前期状态下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
不仅有助于降低发展为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亦有助于患者逆转为正常血糖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真的与血糖波动水平无关吗?
HbA1c 可以反映既往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监测糖尿病的金标准,但是一般认为 HbA1c 无法反映血糖波动水平,在此方面,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更具优势。
然而,HbA1c 水平真的与血糖波动指标毫无关系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研究者招募了患有 1 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分析了每例受试者使用 CGM 数据计算的血糖波
动指标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平均葡萄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ision, MAGE)、日间血糖平均值绝对差(mean of daily difference, MODD)
与 HbA1c 水平的关系。
结果发现,高 CV 组与低 CV 组相比,低血糖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此外,高 CV 组的 HbA1c 水平较高,这表明目标 HbA1c 水平的患者可能具有较高的血糖波动,但研究未得出 HbA1c 水平与血糖波动间是否有直接关系。提示与单独使用 HbA1c 相比,
CV 可以更好地识别低血糖高危人群,将血糖指标指标与 HbA1c 结合起来,以便对 1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更好的糖尿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