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苹果最近包机从中国和印度狂运大量 iPhone 等产品回美国补充库存,试图应对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成本上涨。
路透社:苹果又从印度运了 600 吨 iPhone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苹果公司将 iPhone 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引发了广泛讨论。
特朗普信心满满,认为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绝对可行,但深入分析显示,经济、物流和实际操作上的重重障碍使得这一计划难以实现。彭博社援引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分析师的报告,将 iPhone 组装转移到美国可能导致制造成本飙升高达90%。
丨
成本壁垒
将 iPhone 生产迁至美国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成本的急剧上升。
美国银行分析师瓦姆西·莫汉(Wamsi Mohan)团队指出,单是美国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就可能使 iPhone 生产费用增加25%。与中国相比,美国的电子制造领域缺乏大量熟练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即使苹果能在美国找到组装工人, iPhone 所需的大量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这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特朗普政府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施加了 125% 的离谱关税,而我们则以84%的加征关税进行反制。这些政策意味着美国进口零部件的成本将大幅上涨。
莫汉团队估计,综合劳动力成本和关税影响,iPhone 在美国生产的总体制造成本可能上升 90% 甚至更多。
对于 iPhone 年销量超过 2.3 亿台的苹果来说,这样的成本增加要么侵蚀利润空间,要么迫使苹果大幅提价,可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丨
供应链现实
苹果的供应链是一个跨越亚洲、欧洲等地的复杂网络,涉及 200 多家供应商。中国不仅有 iPhone 的组装工厂,还生产显示屏、电池和扬声器等关键部件。
即使将最终组装移至美国,“相当大比例”的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在美国重建这一生态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美国缺乏中国数十年来发展出的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集群和制造经验。
以苹果的主要代工伙伴富士康为例,其在中国的工厂能以极高效率组装数百万台 iPhone。在美国复制这种规模需要多年时间来建设工厂、培训工人并建立供应链网络。此外,将零部件跨太平洋运输到美国进行组装会带来物流延误和效率损失,难以满足苹果对全球市场快速供货的需求。
丨
关税困境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旨在推动企业回流美国,但对苹果而言,这反而增加了复杂性。
莫汉认为苹果这次获得进口零部件关税豁免的可能性极低,将面临高昂成本。虽然苹果已在印度、越南、巴西等地分散部分生产,但这些地区尚无法完全取代中国的角色。莫汉预测,苹果更可能继续在这些国家扩大生产,而不是冒险在美国进行成本高昂的重组。
关税政策的长期性尚未明朗,莫汉表示:“除非新关税的持续性明确,否则我们预计苹果不会将制造转移到美国。”这一不确定性已对苹果股价造成冲击,自特朗普 4 月 2 日宣布关税以来,苹果市值蒸发了约 4790 亿美元,尽管近期反弹 10%,但年内仍下跌 23%。
丨
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差距
特朗普认为美国拥有足够的劳动力和资源生产 iPhone,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如深圳,拥有数百万熟练工人,辅以职业学校和产业集群的支持。相比之下,美国需要从零开始培训数千名工人,这一过程可能耗时数年,且仍难达到中国的效率。
基础设施也是问题。中国的工厂依托高铁、港口和供应商网络,实现了快速生产和配送。而美国地域分散,工业基础较为零散,复制中国的生态系统需要巨额投资。即使投入建成,规模经济效应也难以与中国匹敌,导致美国制造的 iPhone 竞争力不足。
丨
对消费者的影响
如果苹果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后果将十分严重。目前 iPhone 16 基础款在美国定价 799 美元,若成本增加90%,价格可能接近 1500 美元,这将让许多用户望而却步。
价格上涨还可能抑制创新,苹果或将缩减功能或推迟新品发布以控制成本。对于一家依赖大众市场和尖端技术的公司来说,这种妥协是不可接受的。
在全球化时代,强行将 iPhone 制造迁回美国,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损害苹果的竞争力和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