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村银网
全国村镇银行间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咨询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村银网

明日大限,央行“断直连”政策是否能够按期实现?

村银网  · 公众号  ·  · 2018-06-29 16: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银联、网联在微信支付齐发力,而第三方支付“断直连”大限也已到来,第三方支付机构有人欢喜有人忧。另一方面,银联、网联结算业务相似,二者对结算这块蛋糕恐怕也有一番计较。


由于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第三方支付机构绕过银联,自己完成清算工作,第三方支付清算没有相应的授权和监管,央行无法监控资金流向,让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有了可乘之机,而第三方支付这种操作是央行不可能不允许的。


因此,去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209号文),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就是行业俗称的“断直连”。



接入网联还是银联视情况而定

近日有媒体报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断直连”的进度并不乐观。


“断直连最重要的攻坚难点在于支付宝和财付通,” 一位业界人士表示,“而根据目前提出的方案看,清算链路是‘收单机构-银联/网联-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联-发卡行’但直到目前为止,这一模式并未完全落定。”


网联、银联两大清算中心与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合作备受关注。


今年4月,银联与财付通宣布,正式就微信支付条码支付业务展开合作,但目前为止,该合作的进展仅局限于收单侧,对于发卡侧并未提及。


今年5月11日,网联与支付宝发布合作消息,但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双方便撤下公告。有接近监管人士透露,支付宝方面曾提出在代理清算模式上做独特安排,但并未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这也许是导致双方发布合作公告又撤回的主要原因。


各家支付机构进展到底如何?


从网联方面公布的情况来看,截至今年4月,在协议支付开发方面,115家支付机构中有107家完成了生产验证,没有未开发的机构;付款的开发方面,21家已完成生产验证,没有未开发的机构;另外多数机构集中在“联调测试”、“验证准备”、“生产验证”环节。


此外,网联正在迎战6月30日银行与支付机构切断直连的目标。根据央行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网联平台试运行正常。今年第一季度,网联平台处理业务57.75 亿笔,金额 2.02 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 6416.86 万笔,金额 224.68 亿元。


6月25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询问了 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答案大同小异:已接入网联系统,但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


北京商报记者就“断直连”情况向支付宝、财付通询问,对方均未回应。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 “了解到的情况是支付机构增量业务现在网联应该能够承担,但存量业务迁移需要时间。银行端开发进度有些落后,最后很可能的情况应该是完成所有机构的连接和开发,但存量业务迁移需要更多的时间,年内能完成应该就算进度比较快的了”。

“各项业务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每家机构都要自行开发与网联或银联对接,因此往往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就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沪上某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

大限在即,谁焦虑,谁受益?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新规的实施并没有实质影响, 但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则是伤筋动骨的一刀。在现有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下,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第三方支付90%的市场份额,二者也将是受“断直连”新规影响最大的两家。


一方面银行直连的低费率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断掉银行直连后,用户规模不能再成为增加银行直连数量的砝码,改变了大小支付平台不同“玩法”的现状,从制度上挖倒头部第三方支付的壁垒。


新规让第三方支付在上游的竞争回归公平,支付场景会成为第三方支付发展的首要因素。


在过去的一年里,阿里和腾讯都在线下“买买买”,线上消费格局逐渐趋于稳定,线下支付场景成为二者的必争之地,二者不仅布局零售、出行、外卖餐饮、生活缴费等高频消费入口,甚至在某些商超出现了“二选一”的现象。当然这不仅是支付场景之争,也是用户消费数据之争。


总结以上,第三方支付的关键还是在于支付场景的支持,这一点支付宝和财付通优势明显,老格局很难打破。银联和网联的角力,会让清算费用市场化,对第三方支付是好事,也对中小支付机构是利好,但断掉银行直连之后,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中仍很难有新的挑战者出现。


渤海银行推进“断直连”,累计收获8万商户


此前,渤海银行与网联平台合作,做成了国内符合新规要求的首笔交易。 如今面对新的支付清算环境,该行又力推“快捷收银台”服务,并探索“智能支付路由”等创新性支付产品和服务,以此推进“断直连”工作, 并促进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因其覆盖面广、拓展成本低廉、使用便捷的特点在移动支付市场已占据较大份额,人们的付款习惯也逐渐由刷卡变为了“扫一扫”。但是,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与传统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为加强该项业务管理,央行于2017年底出台了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要求,并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


根据央行要求,条码支付业务的参与方银行和支付机构必须严格遵守跨行清算政策要求,加强对支付接口的统一管理。新规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被业内人士称为“断直连”。


渤海银行行长助理赵志宏对此表示,文件出台后,渤海银行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相关要求,在网联和银联两方面快速推进“断直连”工作。


据赵志宏介绍, 渤海银行积极配合网联开展相关工作,于去年首批开通了网联协议支付业务,并在直联快捷支付业务向网联协议支付业务切量工作进展程度中排名前列。今年3月31日,该行成为国内首家与网联平台完成条码支付业务对接的银行,并完成了国内首笔符合新规要求的交易。交易的截图经多家媒体转发后引起移动支付圈广泛关注和热议,也证明了该笔交易的历史意义。


在银联方面,渤海银行同样积极推进切断直连机构、接入银联体系的工作,目前已完成银联微信条码支付收单业务的开通,并在此模式下,进行收单商户的拓展接入。 据透露,截止目前2018年一季度末,渤海银行累计拓展了商户8万户。


探索智能支付产品,助力推进普惠金融


此次支付清算环境的改变,无疑对银行以及整个支付市场意义重大。


“从市场角度来说,全面净化了支付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力度,有效整顿了支付市场乱象,使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公司各方回归业务本源,促使银行切实担起收单主体的责任;”赵志宏表示,“从银行角度来说,此次调整有利于银行对支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使银行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据内容,为未来深化大数据的挖掘和使用奠定基础。”


赵志宏透露,渤海银行下一步将继续支持、配合央行落实相关要求,加深对支付领域的研究探索,持续提升支付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


据介绍,渤海银行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快捷收银台”服务,该服务可集成网关支付、快捷支付及条码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覆盖PC端、移动互联网及线下扫码支付等全部支付场景,为商户提供管理、资金清算等便捷、丰富、安全的支付服务。


“断直连”使银行和机构为客户提供“智能支付路由”等创新性支付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赵志宏表示,渤海银行将加强“智能支付路由”的探索和应用,加强在支付路径智能优选方面的探索,着力为客户带来便捷、低成本、无缝隙的支付体验。此外,该行将持续助力移动支付市场环境的优化, 一方面大力推进央行移动便民支付工程,积极开展云闪付营销活动,促进移动支付客户量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为商户提供收单、结算、消贷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持续优化收单市场,为推进普惠金融做出积极的贡献。


“断直连”目标按期实现问题不大


针对网联进度并不乐观的情况,中国支付网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刘刚表示,“网联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人手也不多,银行和支付机构对其成熟度的信心明显不足。”


对于能否按照约定时间实现“断直连”,刘刚认为, 由于根据规定在“630”之后,继续接入直连的支付机构将存在违规开展业务的风险,因而从目前网联的接入情况看,基本能够完成“断直连”的目标。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表示,在强监管的加持下,网联的相关工作推进比较顺利,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断直连”目标按期实现问题不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