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木友们晚上好,我是小木。
之前在知乎上有小伙伴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小木关注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
趁着今天有空,就跟大家扯一扯关于审美的那些事儿。
小木把提高审美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开始意识到“美”;
2)开始追求“美”;
3)开始探索“美”。
阶段1:开始意识到“美”
当初小木在自学PPT的时候,用了一两个月就把PPT的操作技巧都玩得很溜了。
具体溜到什么程度呢?溜到你给我看一眼PPT,我就能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给你。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这个时候的小木设计出的作品根本没法看(差不多就长这样)…
▼
后来,我意识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美”。
阶段2:开始追求“美”
意识到自己设计的东西丑以后,小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每天花大量时间去浏览一些知名的设计社区,欣赏大师们的作品。
当时小木经常逛的设计社区有很多,国外的有Behance,Dribble,Pinterest,国内的有站酷网,UI中国,优设网,花瓣网。
Behance
光是看还不够,小木碰到喜欢的作品还会把它保存下来,然后试着模仿它的设计风格,做成PPT:
在模仿设计出几十个PPT以后,小木慢慢开始有了一些感觉,知道怎么“堆砌”素材能让页面显得更好看。
这个时候的小木基本已经解决了“不知道‘美’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阶段3:开始探索“美”
如果你问一个非设计科班出身的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要这样设计他的作品?
他可能会回答你:因为这样设计好看。
但是如果你问一个设计科班出身的人,他可能会回答你:
“首先,用这种配色可以营造出一种XX的氛围,迎合设计的主题,其次,我遵循了XX原则对内容进行分割排版,既让信息显得清晰,又保持了版面的平衡,最后bla~bla~”
这就是科班出身的跟非科班出身的人之间的区别:
前者拥有成熟的设计知识体系,可以用一个知识点(相当于树干)创造出多种设计形式(相当于叶子),而后者只是记住了某种设计形式,做不到举一反三。
也就是说,当你说不出为什么这样设计会显得好看,或者只能模仿别人的作品而无法做到纯原创时,很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建立完整的设计知识框架。
意识自己存在这个问题后,小木在大二期间读了十几本设计类书籍。
在看完了这些书,小木基本的设计知识框架也建立起来了。所以,现在小木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大三以后设计的: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比较好的设计书籍:《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点石成金》、《设计心理学》、《版式设计原理》。
基本在网上都买得到。
除了看书,你还可以关注这个公众号的《审美养成》栏目:
每期小木都会精选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然后把它改成PPT:
《审美养成计划》第一期:房地产VI设计
《审美养成计划》第二期:工业VI设计
《审美养成计划》第三期:宣传海报设计
《审美养成计划》第四期:植物主题网页设计
《审美养成计划》第五期:物流类网页设计
【总结】
经历完以上三个关于“美”的阶段以后,恭喜你成功提高审美!获得了进入设计大坑的资格!无数个熬夜改稿的日子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加油吧骚年!
我是小木,我的座右铭是: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