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技术交融之后,未来究竟有哪些可能性?上周日(6月11日),在第一财经周刊“周围”线下沙龙第1期——“重新想象设计:技术和设计的交叉点”上,4位嘉宾在“圆桌讨论”环节上分享了他们对技术与设计的交融将如何影响未来生活的观点。
| 分享嘉宾 |
刘力丹
designaffairs中国区董事长
小猴科技创始人兼CEO
蒋毅
贝诺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监
周佚
S.POINT指南创新创始人兼CEO
张周捷
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
| 圆桌主持 |
张云亭
《第一财经周刊》设计版编辑
话题1:怎么运用技术更好地做用户调研?
刘力丹:在设计研究行业,其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经有一篇文章《未来谁会消失》讲到,design researcher这个职业有可能会消失。人有了大量的数据后,为什么还需要researcher?大数据会更准确地告诉你一个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确定什么值得研究,但不会告诉你这些现象的动机和人的下一步渴望,至少目前还没有达到。
我觉得以收集数据为生的researcher会消失,但那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能看到问题的原因和动机的design researcher,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会是数据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并没有应用像眼动仪这样的硬件技术去观察人。我觉得人和人,还是要通过对话、肉眼和沟通来观察,它更多是微妙的感受的问题。但我觉得科学的方法是必须的,比如我们会用到感知心理学,用到统计学,我们甚至还使用基因影响行为的算法来看不同因素对整体体验的影响。
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蒋毅、周佚、刘力丹、张周捷。
周佚:对于设计研究本身,我觉得技术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因为在咨询里面,比较强调的是方法,它有很多数据图和方法,当然我们也强调大数据,但大数据概念往往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而且是相对宏观的数据统计。但是设计中有很多东西不是那么简单。你要发现客户背后潜在的需求,每个人都带有情感因素,这个东西很难通过数据和技术分析,你要有洞察人心的智慧。所以技术说到底还是由人驾驭的。大数据不是决定因素,这是我的理解。
刘力丹:讲到大数据,我们之前做过宜家的项目。我们做的是全球储物空间的管理,它其实有大量数据。但是单看Excel里的数据,你是找不到头绪的。那时候我就觉得数据视觉化(data visualization)帮助很大,能够帮你很快理解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这些数据还是靠大量人的工作去采集的,但是现在,物联网和智能产品会产生很多数据。
当然采集什么样的有效数据会是一个挑战。有很多数据是无用的,对消费者没有什么用,对单个行业或领域也没什么用。当然不同行业的数据交叉起来对政府规划和商业有很大的预测性,商家能在未来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所以我觉得但凡能收集数据的产品,商家都应该向用户支付费用,智能的产品应该更便宜。
蒋毅: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前期也会以调研报告为重要参考。一方面大数据采集的确能总结过去的一些消费经验、消费习惯,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报告对将来的趋势预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我们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复杂。
但从数据指导来讲,我觉得大数据还是能实现一个相对的对于客群的精确定位。比如说环贸iapm,与一般的商场不同,这个项目定位于建造上海首个主打夜行购物消费概念的夜行商场,商场名字“iapm”呈现的是国际化“international”及日“am”夜“pm”不受时限的全新购物体验。商场营业时间为上午10点至晚上11点,餐饮等业态则延长至第二天零点甚至凌晨1点左右,突破了一般商场10点关门的惯例,弥补了上海“夜间消费”的空白;而里面的业态设置、内容也都是以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为主要导向的。
张周捷:其实我个人对用户调研、大数据处理信息,是比较乐观的。我对技术一直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但凡可以用经验来解决问题的,都是可以程序化的。因为所谓经验,就是解决方案的一个思路,只要把这个思路量化了,它就可以有不同的权值,有不同的权值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但凡经验,都是肯定可以程序化的。
所以现在大家也都在观望,真正的人工智能还很少。真正的人工智能是要有创造力的,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空间。只有超出我们的经验范围了,它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所以我觉得用大数据来做用户调研,能够达到人的水准,这个技术上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只是还没有公司做这个事。
张云亭:我对大数据有一个疑问,我作为一个人,其实我有理性的选择和非理性的选择。机器怎么判断,我作的是理性的选择还是非理性的选择?
张周捷:通过不断的试错。现在新闻媒体很厉害,还有网易云音乐,都很厉害了,你只要听3天的歌,它就知道你的喜好,而且很准,能够推送给你一些你很想看到、但原先你不知道的东西。
刘力丹:但是我就会觉得今日头条很烦,比如说有八卦我就会点进去,但其实我不喜欢每天看八卦,它每天给我推八卦,好像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觉得它很烦,是因为它总是从你过去的经验推断你未来的需求。
周佚:我们也有一些大数据合作商,大数据一定是未来,但是我们发现大家都没想清楚这个大数据到底能给实际操作带来多大的价值,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办法。它目前在设计领域发挥的作用还有限,这就是现状。
刘力丹:我觉得大数据是基础建设,而人工智能是未来。
张周捷:这也是我很期待的,因为现在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很微妙的阶段,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它已经走在前面了,对它来说AI不是未来了,已经是现在。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还是有一个很大的距离。当然我个人觉得,基于我对技术的理解,目前大部分(服务类的)工作可能都可以被取代掉。
话题2:消费升级对设计公司/设计师而言意味着什么?
蒋毅:以商业为例,之前大家进商场就是买东西,买完东西就走了,也没有过多的停留,所以说那时候做生意,就是看产品本身。现在情况改变了,商家要把消费者先吸引过来,提供个性化的购物及活动体验,客群在体验的同时或之后也会乐于消费。
这是人们消费思维、消费习惯上的一个改变。现在在一种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下,大家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消费者。比如餐饮娱乐设施的比例提高了,也出现了和医疗美容有关的一些特殊业态。在我们最近做的一些项目里,也植入了一些体育元素。现在零售、餐饮、娱乐的比值,基本上达到1:1:1。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对我们建筑师、整个项目开发的挑战还是很大的。技术手段在往前走,人群对体验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这其实也是设计师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这意味着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周佚:消费升级从宏观来讲,随着我们土地资源、人力成本资源优势的消失,下一拨红利一定是在消费领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消费升级这两点是我们未来的机会。消费升级会为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点是,谁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抓住主导权,所有产品开发的起始点是从消费开始的,你抓住消费就是抓住市场。第二点就是跨行业,现在你对特定的消费人群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产品。就比如说MUJI,它是一个消费公司,针对某一特点的人群去提供所有的东西,它做酒店、做家居、做餐厅。以后可能也会因此出现更多跨行业合作,现在商业是以消费主体和消费价值观来定义的,不是以产品类别来定义的。所以也就会出现按需定制化的趋势,商家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去制造产品。
刘力丹:我最近看一个报告,说消费升级其实就是一个从物质层面慢慢回归到人性层面的事情。人花钱的地方不一样了,以前可能是买一个物体,现在可能是买一段经验。同时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改变了,会有更细腻、更个性化的要求。但对于商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利好。对设计师来说,这一局面充满挑战,因为大家开始寻找更高水平的产品。
话题3:如何看待设计公司和互联网的结合?
周佚:设计公司现在的业务模式,跟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模式的确存在相同的地方。我觉得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服务的消费群体、所处的时代是一致的,只是服务的路径不一样。设计公司的服务,更多是从产品这个角度去介入;而互联网公司更多是从社交环境介入。互联网公司未来一定也会往产品化方向去走。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它是一个信息时代的结果;我们的传统产品,是工业化时代的结果。如果我们做传统产品的没有勇气去拥抱移动互联网这个技术手段,也是会被淘汰的。所以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促使我们在自我改造。
话题4:未来哪些生活场景可能会被技术改变?
刘力丹:我也是对技术乐观的。我觉得未来的场景会朝着一个更美好的方向走,比如健康、养老、教育这些重要主题,现在并没有被解决地很好,未来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其中考虑。虽然机器人可能会抢掉大部分职业,但是我觉得未来关于自我、人性的研究会更多,可能很多哲学、艺术命题都会大量地涌入,这方面会更加发达。但在生活层面,我觉得人们肯定会过得更加舒服。未来可能很多产品都会消失,比如冰箱,很有可能,当物流能够精准投放,而冷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也许就真的不再需要冰箱了。
周佚:从我们接触到的变化来讲,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汽车行业的焦虑。未来汽车行业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就比如今天的摩拜、ofo,自行车换了一种形式存在。汽车也是一样,它可能会换成一种汽车出行模式。汽车企业也已经在思考,如果不卖汽车还能卖什么,可能更多的要关注出行的综合解决方案。至少最近一两年,这个话题特别频繁。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这并不叫死亡,而叫再生。
蒋毅:从这几年的变化趋势来讲,我觉得在城市层面上,像环贸这种盖在地铁上的建筑形式,慢慢会在城市当中形成趋势——就是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来形成一些小的城市中心。这一方面利于实现整个城市的有机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大家绿色出行,降低整个社会的能源损耗。其实这在亚洲城市很常见,比如东京、中国香港,都有很多城市副中心,以交通枢纽为核心,在500米范围之内有多用途的功能空间、娱乐空间,这是一个随着现代社会公共交通技术的发展而呈现的城市发展趋势。
从建筑来讲,我最近也做了一个有趣的竞赛,虽然面积也就几万平方米,但综合了办公、养老公寓、医院、公园、地下商业等各种功能,你可以通过这种功能的综合程度,看到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和将来城市生活的方向。中国也正面临着老龄化问题,怎么去应对这些养老、医疗和其他业态综合的发展,该提供什么样的生活内容,让人群每天能在同一个地方度过快乐、丰富的一天,这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再比如从室内设计来说,我印象颇深的、看过的科幻电影,室内的界面不是用传统材料,而是以交互媒体墙组成,提供了信息量巨大、体验丰富的交互的室内环境。
张周捷:我经常想象未来。我跟大家分享两个观点。第一个是,未来人们应该会有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会带来很大的社会生活变化,因为现在大部分人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工作,都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生活。第二个点就是,数字化制造,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夺目、更加个性化和特别。
现在大家肉眼看得到的东西,9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工业产品是一百多年前机器发明后批量生产的产物,它可以让大家用相对低的价格买到高品质的东西。工业时代有个特点,就是你只要设计一次,开个模,就可以批量生产。但到了数字化时代,生产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可以不断地传输、不断地改变,它已经脱离了其物理属性。
以后,产品也会被编译到数字语言里去,一旦被翻译成数字语言,它就可以下载、可以远程传输、可以打印,而且它的样式是无穷的,就不会产出同质化的东西。所以我坚信数字化制造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绚丽夺目,这是我很期待的。我相信计算机作为一个创造主体,可以创造出媲美大自然生物美感的物品,而不再是我们人所做的一种极简的、无聊的设计。
“周围”是第一财经周刊的线下沙龙品牌。“周围”关注营销、设计、创意和业界新趋势,并结合周刊内容、热门话题和行业动态来设计沙龙议题,以一月一次的频率,邀请行业大咖、意见人士和先锋概念践行者相聚线下,展开有趣、有料的分享和对谈。
场地/媒体/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感谢本次活动志愿者
(排名不分先后)
戴逸凡、周景熙、刘芳楠、李星星、孟亚飞、王竹萱、李浩、袁志谦、徐骁楚、李晨曦、黎晓君、甘亚奇、张誉凡、卢皓玮、谢敏、张小葵、孙奕欣
SOHO3Q是SOHO中国推出的移动时代的共享办公,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共享办公品牌,是北京、上海最大的共享办公空间。不仅带来设计前卫的办公空间,更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SOHO中国在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已有17个SOHO3Q中心,近17000个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