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国乐,人们大多联想到的是根植于儒家文化中血统纯粹的中国音乐,殊不知国乐是最“国际化”的音乐。现今我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有些成员实为“异域血缘”。历史上来自外邦且最具影响的当属琵琶、吹呐和扬琴。
历史上的“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
弹拨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
前段时间一部以唢呐为主题的电影《百鸟朝凤》广受好评,一时间让这个民间传统乐器活跃在人们视线中。唢呐
(意大利语:suona),是中国民族
吹管乐器
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由
波斯人
发明,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
鼓吹
,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
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
民族乐队
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述、波斯等国,流行着一种
桑图尔
琴。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
音。这种桑图尔琴,至今仍在伊朗、
伊拉克
、土耳其、中亚和印度等国流传。
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加入到为
说唱音乐
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
山东琴书
、
徐州琴书
、
安徽琴书
、广西文场、贵州文琴、
四川扬琴
和
云南扬琴
等。在
粤剧
、
潮剧
、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
戏曲音乐
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以下是一段用扬琴演奏的“超级玛丽”,
为什么画面中洋溢一种莫名的喜感
欢迎加入世界
音乐公众号兴趣小组:
iworldmusic
记得留言
“世界音乐”
,不然每天加的人太多啦,
我们希望在人群之中一眼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