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璀璨科学
科学的奥妙,值得探索,值得学习,值得分享。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璀璨科学

全球第四!印度太空对接成功,首艘载人飞船将载3名宇航员飞3天

璀璨科学  · 公众号  ·  · 2025-01-16 22:34

正文

印度“ 太空对接试验( SpaDeX )任务 ”成功了,再次成为世界第四,成为世界上继中美俄之后第四个能够独立掌握主动对接技术的国家,而印度能够成为这一个“第四”也确实是很不容易。

相信很多网友都还记得,在 2024 年年底,印度发射了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两颗重约 220 公斤的卫星发射升空,这两颗卫星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印度的第一次太空交会对接测试。

简单地说,就是发射 2 个航天器到太空,一颗卫星在前面飞,一颗卫星在后面“追”,让它们在太空中不断靠近,然后进行交会对接形成一个组合体。

这其实大家都不陌生了,毕竟我国在最近这几年经常会看到航天器交会对接的情况。在月球轨道,我们的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就曾经分别进行过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最后成功将月球的样品送回地球。

在近地轨道,我们发射了天和号核心舱后的这 3 年多时间内,先后发射了多艘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到中国空间站,这些航天器抵达中国空间站后也需要进行交会对接。

对于我国和俄罗斯、美国来说,太空交会对接其实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然而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太空交会对接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印度这次进行的太空交会对接也是充满了挑战,险些都失败了,最后在第四次尝试的时候才成功。

1 7 日,印度进行了第一次尝试,然而没有成功,推迟了交会对接,随后在 1 9 日再次进行交会对接,不过这次也没有成功,再次推迟交会对接。在 1 12 日,印度尝试第三次交会对接,这次交会对接的时候两个卫星的距离只有 3 米了,非常近了,然而,印度又推迟交会对接了,让两颗卫星再次拉开距离。

在经过前面 3 次的尝试后,在 1 16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ISRO )今日宣布成功 完成了“ 太空对接试验( SpaDeX )任务 ”。这标志着印度成为了美国、俄罗斯、中国之后,第四个掌握了主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印度大费周章去进行这么一次太空交会对接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为未来建造月球取样返回地球、印度空间站、载人登月等任务做好技术积累。

从这些任务来看,可以看得出印度是跟在我们的后面,我们有什么项目,印度就有什么目标。例如,此前我们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已经成功带回了来自月球的样品,完成了“绕、落、回”三大步,而印度也有类似的“绕、落、回”的奋斗目标,他们正在研制的月船四号探测器将会前往月球南极地区采集样品带回地球。

现在印度成功进行了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对于印度的月船 4 号任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和嫦娥五号、嫦娥六号一样,月船 4 号也需要在月球轨道进行交会对接然后将样品带回地球。如果没有掌握交会对接的技术,那探测器就没法带回月球的样品。不过,在月球轨道进行交会对接的难度远超在近地轨道进行交会对接,所以印度距离月球取样返回地球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距离。

除了月球取样返回地球的任务外,印度现在也在规划他们的空间站、载人登月。此前印度总理莫迪给印 度空间研究组织( ISRO )定下了新的目标 ,要求在 2035 年建成空间站,在 2040 年实现印度人载人登月。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人 S. Somnath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印度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初步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

印度正在规划中的空间站有 5 个部分,前面 2 个部分用印度 现役的 LVM3 火箭来发射 ,而后面的 2 个部分则需要用新研制的 NGLV 火箭 来发射。 虽然有 5 个舱段,但是印度空间站的重量很小,加起来也就是 52 吨左右,平均下来每个舱段只有 10 余吨。在正常情况下,印度的空间站可以支持 3-4 名宇航员同时在轨生活、工作,最多的情况下可以支持 6 名宇航员同时在轨。

印度载人飞船将首飞?

没意外的话,印度在未来两年内可能还会成为另一个“世界第四”。目前为止,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 3 个国家掌握独立载人航天技术,印度很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一项技术的国家。

印度正在积极推进他们的“加冈扬号”载人航天计划 ,而且此前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这方面印度可能领先日本、欧空局。按照印度的设想,他们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如果顺利完成的话,将会“创造历史”,一举超越中国、美国、俄罗斯 3 个国家。

因为中国、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都是相似的,首飞时间都很短,都不超过 1 天时间,首次在轨飞行的宇航员人数都是 1 人。而印度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会在这两方面超过这 3 个国家,因为印度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不仅要将 3 名宇航员送上太空,而且是一口气就要飞行 3 天时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