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陈伟鹏,白凯鹏
通讯作者:郑彦臻
通讯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论文DOI:
10.1002/anie.202424805
本工作报道了两个分别具有216核(M
120
RE
96
或PCC-216MR)和300核(Co
144
Gd
156
或PCC-300CG)的过渡-稀土异金属多孔配位团簇(PCCs)家族。对于第一系列团簇,过渡金属M可以是镍或钴,稀土为Pr、Nd、Sm、Eu和Gd;而后者是目前核数最高的过渡-稀土异金属团簇。这些团簇不仅具有中空笼状结构,对N
2
和CO
2
表现出一定的吸附能力,而且能够溶解于水溶液及乙腈/甲醇混合溶液中,并保持结构稳定。系列钆基团簇在可见光照射下可作为均相催化剂有效地将CO
2
转化为CO,其转化数都超过10000,效率优于报道的许多其它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PCC-216NG镍催化剂对CO产物的选择性接近100%。该工作为多孔配位团簇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开辟了新的方向。
利用太阳能将CO
2
转化为燃料或高价值化学品是一种清洁且有效的减排途径。近期,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对CO
2
转化催化剂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特别是光催化剂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多金属团簇配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不饱和的多金属活性位点以及特殊电子性质而备受关注。迄今,虽已有不少团簇配合物用于该方面研究,但关于高核3d-4f团簇的报道却屈指可数。
(1) 本研究中,作者成功分离出两个系列的3d-4f多孔配位纳米团簇,即{M
120
RE
96
}(M = Co/Ni)和{Co
144
Gd
156
}。其中,{Co
144
Gd
156
}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核数最高的3d-4f配位团簇。这些团簇拥有大的表面积,并对CO
2
表现出一定的吸附能力。
(2) 高核金属配位团簇在水或者常见的有机溶剂中通常溶解性不好。然而,{M
120
RE
96
}和{Co
144
Gd
156
}却能轻易地溶解于水相或有机溶液中。此外,三个代表性的钆基团簇PCC-216CG、PCC-216NG和PCC-300CG可作为均相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将CO
2
转化为CO,其转化效率超过了许多其它催化剂。特别是团簇PCC-216NG对CO产物展现出接近100%的选择性。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陈伟鹏等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中空笼状3d-4f团簇的开放内部空间在气体吸附分离方面具有优势,同时该类团簇中的部分溶剂配位的金属离子还可作为光催化还原CO
2
的活性位点。基于此,该团队提出“多孔配位团簇”(porous coordination clusters,简称PCCs)的概念,并将原有的160核进一步通过配体取代策略成功构筑系列更高核的3d-4f多孔配位团簇:[M
120
RE
96
]或称为PCC-216MR(这里M = Co和Ni;RE = Pr,Nd,Sm,Eu,Gd);及目前最高核数的3d-4f团簇:[Co
144
Gd
156
]或称为PCC-300CG(图1)。这样的设计可能为该类团簇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图1.
簇合物[Co
120
Gd
96
](左)和[Co
144
Gd
156
](右)的多面体结构细节图。
上述系列配位团簇在水和甲醇(或乙腈)等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溶解性和稳定性。作者利用MALDI-TOF质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小角散射、核磁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此结论予以验证(图2)。
图2
.
(a, b)簇合物[Co
120
Gd
96
]和[Ni
120
Gd
96
]的质谱MS数据;(c, d) 簇合物[Co
120
Gd
96
]和[Co
144
Gd
156
]的小角散射SAXS数据。
与此同时,PCC-216CG、PCC-216NG和PCC-300CG这三例代表性配位团簇在可见光照射下能够稳定地将CO
2
高效转化为CO,其转化数都超过10000,效率优于报道的许多其它催化剂(图3a)。特别值得注意的是,PCC-216NG镍催化剂对CO产物的选择性接近100%。考虑到耐久性也是评价催化剂的重要因素,他们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测试了该簇合物光催化还原CO
2
的活性,发现经过四次光催化试验后,CO产量仅有微弱的衰减,从而说明该簇合物催化性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图3b)。PCC-216NG其它稀土同构化合物催化性能测试表明,稀土元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不大(图3c)。
图3.
(a)PCC-216CG、PCC-216NG和PCC-300CG催化生成CO和H
2
的产量比较;(b)PCC-216NG催化剂的循环实验;(c)PCC-216NG的镨、钕、钐和铕同构物光催化CO
2
还原为CO和H
2
的研究;(d)PCC-216CG和PCC-216NG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e、f)在Ar/CO
2
气氛下PCC-216CG和PCC-216NG的循环伏安曲线。
为揭示配位团簇催化活性的差异,作者进一步表征了化合物的光谱特性(图3d)。并开展了
循环伏安实验,证明了CO
2
的还原的确是发生在金属离子还原之后
(图3e-f)
。
理论计算表明,相较PCC-216NG,PCC-216CG虽然在热力学上更具催化潜力,但是因为其析氢竞争反应的能量变化更小,析氢反应也更容易发生在PCC-216CG上,因此表现出相对差一些的选择性(图4a)。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进一步提出五步的催化循环循环过程(图4b),类似的催化机理也见于Co(II)、Fe(III)和Re(III)等配合物催化体系。
图4.
(a)PCC-216CG和PCC-216NG活性金属位点上CO
2
光还原为CO的吉布斯自由能图;(b)光催化还原CO
2
为CO的机理示意图。
综上,该团队成功构筑了系列高核3d-4f多孔配位团簇,不仅实现了该类团簇在保持多孔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核数的新纪录,还发现了该系列团簇可高选择性地光催化CO
2
转化为CO,为新型多孔配位团簇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团队表示:该工作是稀土基纳米团簇研究课题的又一新起点,尤其是“多孔配位团簇”概念的提出,对于该类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基于该思想进行更有效的分子设计是留给他们的下一个课题。目前,他们正对这些方向进行研究,希望将来能做出更多更出色的工作。
团队特别感谢杨庆远教授在气体吸附及催化实验表征的大力支持,以及西安交大分析测试中心童慧敏老师、黄畅老师在高分辨电镜和单晶X射线的帮助。
Wei-Peng Chen,
†
Kai-Peng Bai,
†
Man-Ting Lv, Shuang Ni, Chang Huang,
Qing-Yuan Yang, Yan-Zhen Zheng*. Porous 3d-4f Coordination Clusters for
Selective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CO
2
Reduction to CO.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25
, e202424805.
陈伟鹏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稀土配位团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磁性、催化性能研究。迄今在
JACS、Angew. Chem.、Nat. Commun.
等化学领域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青年创新项目等多项基金。
白凯鹏
:西安交通大学郑彦臻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过渡-稀土异金属团簇的设计合成及光催化还原CO
2
性能的研究。
郑彦臻
: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入选德国洪堡学者(2007)、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09)、国家特聘青年专家(2012)、仲英青年学者(2017)、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法国波尔多大学访问教授(2019),长期从事以配位化学、物理原理为导向的分子基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在包括
Nat. Commun.、JACS、Angew Chem、Adv
Mater、Chem Soc Rev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2020-2023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亚洲国际学术论坛杰出授课奖、中华医学会奖及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课题组还有很多精彩工作,详情请大家查看网站:
http://gr.xjtu.edu.cn/web/zheng.yanzhen/home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