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财富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新财富杂志官方微博 @新财富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计量经济圈  ·  平行趋势不可靠, 范式变了, ... ·  2 天前  
数据宝  ·  最新!机构看好的20只潜力股出炉 ·  2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1980 Mount St. Helens ... ·  4 天前  
财经杂志  ·  北京哪些行业薪酬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财富

8分钟狂赚12个亿还不知足,此后一路搞残众多大佬,这只“不死鸟”到底是何方神圣?

新财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02 22:42

正文

本文来源:硕士博士圈(ID:phdmaster)

作者:常远 


它只存在了短短的12年,但是所造成的影响却早已超出了12年,足足影响了几代股民。有人说,没有和它有过交集的要么是小字辈,要么就是股市没有入门。它就是资本江湖赫赫有名的中经开,一只曾经翻江倒海的股市“不死鸟”。

 

1988年4月26日,中经开含着金钥匙横空出世,注册资本金折合人民币7.4亿。最初的任务不过就是“办理农支农资金的拨款回收手续,相当于一个财务公司”。但是作为信托投资公司中的“贵族”,其独特的股东背景注定日后必是一条“人中龙”。

 

起初一段时间,中经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做事的风格非常稳妥,不做风险大的事情”。是的,中经开完全用不着为生存而发愁,每年财政十几亿预算外资金都交给公司拨付,而且“不可能一次全拨完,账上余款的利息就足够公司用的了”。

 

当然,中经开不满足于此,尤其作为“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信托公司,其业务范围涵括投资基金、并购、投贷联动、证券投资、私募业务等等方方面面“远看像银行、近看像保险,侧面是投行,仔细辨认才知是信托”。


所以,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信托公司都处于野蛮生长。

 

中经开也不例外,仗着股东背景雄厚,四处出击,“哪里人多,朝哪里钻,哪里热,投哪里”,不过到了1993年底,公司不但没有赚到什么大钱,相反还搞出一堆问题,“内部资金管理混乱,甚至对财政预算外资金回拨项目也出现了几亿元的亏空”。

 

就在此时,天上掉下个国债期货。为了将功补过,中经开便一猛子扎了进去。

 

你知道的,1992-1995年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三年。自从92年邓公南巡讲话后,各地大干快上,固定投资、货币发行也出现加速,结果带来了高达15%以上的通胀压力。

 

于是国家赶紧踩刹车,紧急叫停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唯一保留了国债期货品种。

 

国债期货不是新玩意,上交所早在1993年10月就已推出,只不过此前一直不活跃。

 

当时老百姓有钱,地方政府有钱,中央兜里却没钱,于是国债提到前所未有的议程。为增加吸引力,商定由国家财政对国债采取保值贴补“1994年10月保值贴补率为8%,当年年底已经突破10%”。

 

如此这般,门可罗雀的国债期货一下子火爆起来。到了1995年,国债期货日交易金额就从几十亿迅速攀升到四、五百亿。全国一下子冒出60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各路神仙开始云集国债期货。

 

交易的主力品种是327国债。那是一款1992年发行,1995年6月30日到期兑换的3年期国债品种,总共240亿。也正是从1994年10月开始,327国债一路绝尘,从110元一直上涨到1994年底的140元,4个月上涨了27%。

 

国人好赌你知道的,而做期货最大的好处就是带杠杆。当时规定的国债期货保证金率为2.5%,也就是说缴纳250万保证金就可以做1亿元市值的交易。27%的涨幅是个什么概念?3个月就可以赚上10倍!那不比抢钱还厉害!

 

当时有一个南方客户,上午打电话回总部“能不能再筹1000万砸进去?”,结果仅仅过了1个小时,电话又来了“1000万不用筹了,刚才已经赚出来了!”

 

到了1994年底,市场上形成了两派,一派以中经开为代表的看多派,一派以万国证券为代表的看空派。

 

万国证券是谁?当时江湖的一个口号就是“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管老大更是被尊称为“中国证券教父”,他的背后是一大批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辽国发的高氏兄弟。


兄弟俩人都是我国早期资本市场的大炒家“股票、期货、债券、资金拆借,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春节过后,市场传闻“上头又将提高保值贴补率,327国债将会以148元兑付。”


对此,万国的管老大掷地有声“不可能!宏观调控第一条就是治理通货膨胀”,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任何理由再提高保值贴补率,否则国家会支付10多亿元的利息”。

 

但是,中经开做多的理由更直接“15%的通货膨胀控制不住,保值贴补肯定会涨”,国债保值补贴一涨,327国债的兑付价自然跟着涨。中经开当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的背后是漫山遍野的散户和中小机构。

 

2月22日对峙达到巅峰,双方在147元附近大量增仓,当时万国证券持有200万口的空单,“327合约每涨1元,万国账面上就将浮亏4个亿”。

 

肉搏战最终在2月23日清晨打响。关键时刻,国家公布327国债兑付利率“不但提高,而且超出预期的148元,一下子提高到148.50元”,形势对中经开非常有利。

 

结果早上9点半一开盘,中经开就用300万口的多单将前日的148.21元收盘价一举推高至150元,一直维持到下午一点。

 

高氏兄弟被吓得屁滚尿流,“多坚持10分钟就多损失1个亿”,他们马上由空翻多,加入中经开的阵营,结果327合约在1分钟内上疯涨2元,一举接近152元,这也意味着中经开一天之内就将收割23亿盈利!

 

下午4点,管总急了,火速赶到百乐门饭店交易总部。按当时的价格万国要亏损16亿“将在一日之内破产”。

 

怎么办?他一咬牙豁出去了。

 

于是最为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下午4点22分12秒,离收盘不到8分钟的时间,盘面突然出现50万口空单,期价瞬间被打到150元,随后连续5个20万口的卖单,后面还有17笔,2070万口卖单活生生将价格打回到148元,。

 

2070万口国债是什么概念,价值6200亿,是我国1994年GDP的八分之一。

 

那一刻,全国人民都惊呆了,不少期货交易所鸦雀无声,只看见价格如瀑布一样地往下掉,很多客户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手足冰凉、全身麻木”,有人甚至当场晕倒“几分钟内多头们不仅当天盈利全部亏光,本金至少也将亏掉一半。”

 

不过,当晚10点多钟,上交所就宣布“最后七分钟的交易无效,当天收盘价为151.3”。这一天也被英国《金融时报》定性为“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327战役过后,市场一片狼藉。这一天,万国证券从大赚42亿瞬间变成亏损14个亿,不久被申银重组,而昔日的管老大铛啷入狱,上交所的老总黯然去职,东北的辽国发高氏兄弟自此从人间蒸发,而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也被无限期叫停。

 

这只是见得阳光的数据,更多的机构与散户则在一天之内上演千万身家与穷光蛋之间的逆转“对经历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江湖传言,日后成为死对头而送掉生命的刘汉与袁宝璟就此发达,上海昔日首富周正毅开始起航,涌金的魏总完成亿元级别的原始积累,而德龙的唐总则一夜之间损失一个亿。

 

尽管如此,舞台男一号却毫发未损。照理讲,中经开应该获利最起码11亿以上,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据说327给中经开账面带来的利润只有区区一个亿。


仅仅消停了半年,中经开又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这只不过这一次的作战地点换成了A股。

 

1995年7月24日,当年的大牛股四川长虹发布配股公告“采取余额包销,未被认购的配股和转配股部分均由承销商中经开负责”。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公告,上交所每天要发布四、五十条这样的公告。

 

半个月后的8月15日,长虹更是发布大利好“每10股送红股7股,派发现金1元”。很多股民欢呼雀跃,高呼口号“要赚钱,买长虹”。

 

然而就在8月21日,长虹红股除权上市的第一天,开盘涨了不到两分钟后,长虹股价马上大幅跳水,最大跌幅达8%,更恐怖的是抛盘涌出来四、五千万股。

 

怎么回事?眼尖的投资者很快就发现,原来最大的抛盘竟然是“长虹国家股转配股的红股部分”,“混在个人流通股的红股里面流通”。


要知道,当时政策明令规定“国家股转配股的红股不能流通”,很多市场人士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莫非上交所的锁定系统出了故障?”

 

直到两天后,大伙看到证监部门的一则公告才知,“是上交所‘工作失误’,擅自批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而中经开利用8月21日至23日两天半时间,抛售股票获利2500多万。

 

后来,监管部门将“长虹事件”定性为“扰乱证券市场秩序、损害投资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规事件”。换上一般的券商,早就立马吊销牌照,不过中经开却仅仅被没收了2500万的违规收入,另外罚款250万元了事。那1000多万跟风的散户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从此,江湖上无人再敢跟中经开叫板,“手眼通天,能量太大了。”投行部的人出去开会更是昂首挺胸“吃饭的时候不用看,主桌上一定有我们的位子。”

 

但是,中经开自此似乎交上了霉运,信托业务、房地产投资均不景气,经营不善的分部达到11家,1997年到期债务高达78亿,更出现6.8亿客户保证金被挪用等违规事件。

 

直到1997年7月,中经开第四任总经理到位。那位老总大刀阔斧,相继取消了各业务部门、证券总部和各营业部对外融资、担保权,各类资金纳入公司统一管理,但依然没有扭转中经开的盈利能力下滑“1997年盈利2.3亿,1998年下降为1.1亿,到1999年仅仅为5千万”。


2000年初,审计部门发现“截至1999年底,中经开的总资产为151亿元,但是负债高达120亿”,而且存在资本负债损益不实、资产质量不高、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违规融通资金等各类违法违纪问题。

 

为避免被重组,中经开选择重新出发。接下来,中经开的管理层就把大部分精力转向证券投资“二级市场的钱太好挣了”。这个时候,另外一个猎物——东方电子出现了。

 

彼时的东方电子虽然偏距烟台一角,但是时任隋总雄心不已,同时在清华、北大等50多所高校启动人才招聘,尤其博士起手就是一套100平米的两居,外带20万元安家费。


短短一两年,1000多位青年才俊齐聚烟台,南大街食堂里人头攒动,毫不夸张的说,分分钟可以办起来一所小型理工大学。与此对应的是,东方电子在电力设备软件领域狂飙突进,利润连年增长50%。

 

1996年夏天,东方电子委托神通广大的中经开作为上市主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果然,半年之后的1997年1月21号,东方电子如期在深交所上市。

 

中经开也是识货的主,它的胃口当然不满足于挣几千万的上市承销费。果然,从1999年10月至12月,中经开利用26个账户,动用7亿8资金,开始暗中吸货。在股价拉升过程中,中经开花样翻新,连续使出了三样秘密武器。

 

一是充分利用内部职工股。东方电子上市之初,流通盘只有区区的6000万股,即便全部买下也不过七、八个亿,中经开很容易暴露目标。更何况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东方电子已经是一颗最耀眼的明星,39个交易日股价上涨184%。

 

直到1999年12月27日,东方电子2.3亿股内部职工股上市后,中经开才敢大肆吸纳,当天成交量就达3794万股,换手率超过10%。

 

东方电子造就了数百个百万富翁外,也彻底打开了中经开的胃口,短短个把月时间,拿下4000多万的股票。1999年东方电子中报显示,中经开下属的中经信大连实业合计持有东方电子2.1%,成为第三大股东,此后一路增持到2.24%。

 

二是公募基金高位接盘。紧接着,在1999年底第二轮网络高科技股行情中,东方电子再次成为明星,短短三个月累积涨幅达到181%。股票价格也从22元一举上涨到2000年2月17日的56元,中经开账面已经浮盈6个多亿。

 

但是,中经开的超盘手非常清楚,“火候差不多了,必须尽快出货。”要知道,东方电子从上市至2001年年初,4年来股价累计飙升超过60倍。

 

于是,两家公募基金粉墨登场。当然,中经开正是那两家基金母公司的发起人,而且中经开还是其中一家基金的上市推荐人和发起人。


有了这层关系,只要利益分割好,其他当然不是事。于是到了2000年中报之时,中经开就已经从东方电子的前十大股东中全身而退,而另外两家新进的公募基金成为了第六大、第七大股东。

 

三是通过炒股收入虚增利润。能让员工获得如此高的收益,而且连续2次配股也可以卖个好价钱,东方电子的管理层自然极力配合。


时任董事长、财务总监一行便将炒作内部职工股获得的15.95亿收益,通过虚开销售发票、伪造销售合同的方式,做成公司业务收入,进一步推高利润。


一个月后,2001年7月,东方电子先于大盘10天开始跳水,股价一个星期就跌掉40%,不过,中经开早已全身而退,大赚5.5个亿。

 

从此中经开名声大震,超盘手更是得意洋洋“没有券商敢在我们面前提什么做庄的事,他们那点小伎俩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回过头来看,中经开操作时间之长,股价翻番幅度之大,就连日后赫赫有名的德隆系也望尘莫及,“中经开才是我国长庄的开山鼻祖。”

 

不过,中经开也有烦心事,那就是1998年中央启动信托投资公司的第五次整顿“让信托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经营”。

 

刚开始有传言“中经开将实业投资剥离给中经信投资公司,信贷资产则给资产管理总部”,但是马上又有消息传来“中经开要被关闭”

 

管理层大为紧张,一方面加紧高层公关,同时着手从地方上买一个壳,“保留中经开的实际内容”。


同为财政系统内的另一家信托进入了中经开的视野“收购21%的股权”。当时已经进入实质性的谈判,包括价格、付款方式都已经谈妥,不过到了2000年6月,中经开却被移交给中央金融工委管理,成了仅有的三家被保留下来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

 

中经开一下子乐疯了,马上不张罗收购了,顺手把那家信托公司的董事长给挖了过来,担任办公室主任。

 

当然,拿到信托牌照是有代价的“还要把证券业务与信托业务分开”,那也难不倒中经开,很快它们就向监管部门报送了成立“中经证券公司”的资料。

 

根据计划,中经开将收购南方一家证券公司,把中经开证券总部和15个证券营业部的业务全部注入,成立“中经证券公司”,收购完成后增资扩股到10亿元。

 

中经开甚至还拟订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计划,“中经开作为其控股股东,控股证券公司及其他业务,完成中经开从独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制的过程”。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2001年8月爆发了银广夏造假案,也彻底改变了中经开的命运。

 

其实,中经开决定接手银广夏的时候,和东方电子情况很类似“银广夏已经连续涨了四倍”。


一则在散户中广为流传的神话就是“靠生物萃取技术,银广夏利润率高达46%,而一般农业类、中草药公司基本在20%以里”,此外,银广夏的生物产品大量出口德国,仅1999年就签署了20多亿的合同。

 

与东方电子不同的是,“老司机”中经开竟然也相信了。

 

中经开第一次露脸是在银广夏2000年年报,一家叫北京中经开物业的机构出现在银广夏第七大股东的位置上,成为其最大的流通股东。

 

此后,中经开物业及两个关联的基金公司一举增持银广夏超过2140万股。与东方电子高位接盘不同的是,这次两只基金不是单纯过来扮演接盘侠的,而是兄弟三个合力推高股价“有钱大家一起赚”。

 

有市场传闻说,中经开系在银广夏上一共投入了20多亿。银广夏2001年中报显示,其股东从1999年的5.18万减少到1.42万,“每个股东名下平均市值64万”,而按照一般操作手法,持股10万股会动用500多个户头,意味着每个户头持有光银广夏300余万,银广夏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庄股。

 

就在中经开做着财富美梦的时候,2001年8月2日,媒体一篇《银广夏陷阱》将骗局彻底揭开,8月3日银广夏被迫停牌。无人知道那一个月中,中经开的高层是如何度过的。


坊间传说中经开全力游说高层,希望银广夏无限期停牌,最终采取琼民源式重组,不过那时已经无人相信中经开的那一套路了。

 

此后,银广夏9月10日复牌,连续15个跌停板,68亿市值灰飞烟灭,中经开一下子损失15个亿。

 

由于事发突然,众多老鼠仓以及外围机构惨重损失。从上市公司方面来看,上海一家饭店损失1个亿,浙江一家纺织公司损失7500万。而一家投资公司则因委托理财而损失1.2亿。

 

监管机构彻底被激怒了,“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将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化装成一个无可挑剔的蓝筹股”银广夏遂成中经开的绝唱。

 

2002年6月7日,央行决定关闭中经开“中经开的证券业务,包括北京的证券总部和15个证券营业部全部拨给银河”。两广大街西端,那座主体为花岗岩贴面的14层中经信国际大厦遂一并走进了历史。

 

股市上,所有的成功者都会声称财富是通过合法投资获得的,因为那是他们所坚持的人性之光。当然,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中经开如此,德隆如此,徐翔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