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到底有多调皮呢?
先来看
一个故事。
2017年12月,在美国斯卡斯特剧院的一场音乐会里,乐团正在井然有序地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中的《公主之舞》,观众屏息聆听。然而,有一位女观众却在交响乐“忽忽悠悠”的管弦声中睡着了,而且睡得特别香。
为了把这位女观众“叫醒”,当晚的指挥家斯科特·西顿和乐团在演奏接下来的
《魔王卡茨之舞》
时显得格外“卖力”,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幕:
▲
被吓出声的女观众
这段视频名为《尖叫》,被吓得叫出声的女观众大概当晚没法安心地睡个好觉了。指挥家斯科特·西顿在“使坏”之后,还回头看了一眼,可以说是很皮了
。
▲
“使坏”之后,斯科特·西顿还回头看了一眼
不过,乐团并不是即兴演奏了一首“调皮”的交响乐。实际上,这首《魔王卡茨之舞》的原曲就是这个节奏
。
这种从很弱到很强的变化,也是交响乐中的一种常用手法——突强。
而这个手法正是“交响乐之父”——海顿,在两百多年前发明的。至于用来干什么的?嗯,
专门是用来“对付”那些在音乐厅睡着的听众
。
让我们回到1791年,来看看海顿的这个故事。
话说当时很多王公贵族并不看重交响乐,只是把去音乐厅当成炫耀品味的一种方式。因此,每次一到乐团演奏交响乐,他们就在下边打盹儿。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们的“交响乐之父”(或者说是“调皮本尊”)海顿,就在自己的交响曲里第一次运用了突强的手法,这就是著名的《第94号惊愕交响曲》,这首作品的英文是“Suprise”,听起来好像充满了惊喜的样子,但其实是“惊吓”。建议从第16s开始听,有惊喜哦
。
除了“恶作剧”,调皮的交响乐其实还有很多好玩儿的用途。
日本爱乐乐团早前做过一个脑洞大开的活动,他们把乐团演奏的交响乐统统“打包”,放在小小的手机SD卡里,然后包装成“音乐药丸”卖给顾客。
▲
“音乐药丸”
在这些“音乐药丸”里,有用维瓦尔第的 🎼
《四季》
来美容养颜的。
有用罗西尼
的
🎼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序
曲来治厌食症的。
有用马勒的
🎼
《第十交响曲》
来治疗失眠的。
甚至用勃拉姆斯的
🎼
《第一交响曲》
来治便秘的……
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但根据购买者的描述,“吞下”这些“音乐药丸”之后,起码在心理上,获得了比平常吃药好很多的幸福感。更重要的,他们也第一次发现,
交响乐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
事实上,调皮、有趣的交响乐一直都在你身边的各个角落。
比如从小看到大的动画片
《猫和老鼠》
,就采用了很多交响乐作为配乐,引导动画的节奏。这部动画片也被很多人誉为交响乐的启蒙片。听到这个旋律,就想起了Tom和Jerry互相追赶的画面……
听到莫扎特的
《第四十交响曲》
,满脑子都是“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当然,罗西尼的
《威廉·退尔》
序曲也可以不在体育场里听。比如加班时听,会很提神
(不用谢)
。
按照
孙健
的话说,
交响乐就像是你们家小区的保安,你天天都会见到,但可能就是叫不上他的名字。
但是,如果你能停下脚,静下心来聆听,就会发现,看似难以接近的交响乐,实际上却这么有趣。
号称音乐厅“资深观察员”的孙健,一直以来,都在尝试给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和小白们,用
更简单、更好玩儿的方式,去解读和分享一些关于交响乐以及作曲家们的小知识。
比如为了更有趣地讲解贝多芬和交响乐的故事,手绘了贝多芬的卡通形象。
▲
孙健手绘的贝多芬卡通形象
同时,还会列出歌单,告诉你该从哪些更有趣的交响乐开始听,以及哪些交响乐是我们很熟悉却说不上名字的经典BGM。
这些关于交响乐有趣的解读和分享都收录在三联中读的最新小课
《交响也流行——你的第一堂交响音乐课》
中。
本堂课不会以西方音乐史的时间线或作曲家专题这些常见的手法展开,而是另辟蹊径,列出“5个问题”、“3个招数”,
用更轻量化、系统化的方式帮助你认识和了解交响乐,通过有趣、生动地解读,让你轻松掌握聆听交响乐的入门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