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菜,
同时,又“担负” 着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尤其在冬春交替之际,葱更可谓是大有“用武之时”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葱,是
“经冬不死,夏衰冬盛”
具有耐寒性质的冬葱,即
大葱
。
葱在中药里可是个“老资格”了。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明目,补中益气。”
《本草纲目》更是对葱推崇备至,说它“所治之症多属表寒,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
《本草经疏》中说:“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症,番皆主之。”
葱入药通常用的是葱下半段的白色部分,也就是葱白。
葱白性温味辛,入肺、胃经,辛香走窜,能宣通阳气,驱散寒邪。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是外邪侵袭体表,导致毛孔闭塞,阳气不得宣发。而葱白辛温发散,正好能打开毛孔,让寒邪随汗而出,感冒自然就好了。
葱的药性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虽辛香,却不燥烈;虽能发汗,却不伤津。
这是因为
葱粘液丰富
,不比像其他发汗药材那样“干瘪”;这就使得它的
发汗作用比较“含蓄”,吃完了不会有“过汗伤津”的顾虑
。
正如《本草求真》所言:“葱,其性疏通,中空象肺,能达表而通阳,但辛而不燥,温而不烈,故体虚之人亦可用之。”
除了美味,葱也是冬末春初用得上的“感冒药”:这个时节乍暖还寒,天气阴晴不定,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寒感冒。如果感冒的程度不严重,只是有些鼻塞流清涕,那么往往一碗“葱白汤”就能解决。
葱白汤
取几根葱切下葱白,再加上两片姜,浓浓地煮出半碗汤,喝下略略出些汗,感冒很快就好了。
别看这道“葱白汤”里用的都是食材,却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厨房里就能做出的“感冒方”。这也得归功于葱“通阳气”的特性,小小的身躯有大大的作用。
因为葱通而不“燥”,所以,即便是体质虚弱的人,感冒初期用葱白汤,也能安全有效地驱散寒邪。
下次感冒初起时,不妨试试这碗“葱白汤”,感受一下这株小小葱白的神奇力量。
除了葱白汤,葱在中医里还有许多妙用。比如,将葱白捣烂敷在肚脐上,可以缓解小儿风寒腹痛;用葱白煮水泡脚,能驱寒保暖,改善手脚冰凉;甚至将葱白捣汁滴鼻,还能缓解鼻塞不通。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现在科学进一步证实,大葱确实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它的成分很复杂,
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和C,以及矿物质、钙、镁、铁等
。还有
挥发油
,油中主要成分为蒜辣素,也叫植物杀菌素,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对痢疾杆菌及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国外医学家观察发现,经常吃葱的人,患高胆固醇疾病的很少。祖国医学很早就指出,大葱能刺激人体汗腺,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具有健胃的功能。所以,俗话说“大葱蘸酱,越吃越胖”。这也证明,葱不仅是菜蔬、药品,而且是补品。
在初春时节,葱的各种功用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节气和土壤的变化,这个时候的葱是一年中营养物质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相应的,这时的人体内部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从祖国医学辨证角度来看,人体到了除陈布新的时候,对大葱的要求是多多益善。因为葱能提高人的消化功能,能把人体胃肠一年积下的污垢、邪气清除出去,没有病的人多吃葱,不仅可以预防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而且能强健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