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和5月31日,即减持新规实行之后的两个交易日里,沪深两市大宗交易的成交金额和涉及上市公司家次双双骤降。
Wind数据显示,6月1日和5月31日,大宗交易成交金额分别为22亿元、13.4亿元,涉及上市公司分别为53家次和28家次。而今年1月1日-5月26日,平均每个交易日大宗交易成交金额为28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涉及上市公司家次高达70.5家次。
“减持新规下,我们受到冲击不小,目前大宗业务基本暂停了,等探讨出新的业务模式再说。”6月1日,上海某大型大宗交易商中层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减持新规中,
对大宗交易最核心的杀伤力便是“受让方在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如何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正成为一些大宗交易商目前正在探讨的热点。
随着过去三年定增的大爆发以及IPO的不断放开,大宗交易曾在过去三年迎来爆发式发展。
Wind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5月26日,96个交易日中,上市公司股东们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交易金额合计2697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的大宗交易成交金额为28亿元;涉及上市公司6772家次,平均每个交易日登上大宗交易平台的上市公司为70.5家次。
端午假期,减持新规突至,正在如火如荼的大宗交易被击中“命门”。按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的减持新规实施细则,大股东或特定股东采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受让方在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
“以往大宗交易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定增股东和首发股东,如今这两类股东的减持受限,我们大宗业务基本暂停。”上述中层人士表示。
“我们从年后就砍了不少大宗业务,目前大宗业务只占总业务的不到10%。现在的状态是有就做下,没有的话就算了。”6月1日,上海某从事大宗交易的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减持新规出来后,这项业务也基本停滞了。
上海另一家大型大宗交易商的业务人士表示,
“减持新规后,原来模式的业务量变小了,目前的业务很局限,过一阵子看看行业怎么应对吧,目前我们也没有好的应对之法。”
事实上,减持新规出来后,对大宗交易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成交金额和涉及上市公司家次双双骤降。6月1日和5月31日,沪深两市大宗交易成交金额为22亿元和13.4亿元,涉及上市公司53家次和28家次,较今年初至端午节前的日均指标骤降。
对于大宗交易业务将可能迎来大滑坡,上述中层人士认为,短期应该会出现顶峰滑坡,
不过等新的业务规则出来以后,可能存量市场也不会太小,毕竟定增存量市场仍很大,新股也在不断发行。可以说,新规只是延缓了存量市场的减持时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减持新规中,
对大宗交易业务最核心的杀伤力便是“受让方在6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受让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过往的大宗交易盈利模式之一是,受让方多是以收盘价的9折拿到手,然后很快在二级市场砸掉赚差价,而新政要求受让方6个月之后才可以卖出,这种套利模式也将终结。
“限制受让方6个月卖出,让资金周转率大大降低,大宗交易商没有那么多钱占用去做大体量的业务。”上述业务人士表示,而且6个月的持股风险很难降低。
“怎么解决受让方6个月的持股风险是核心问题,”上述中层人士指出,“我们目前就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讨论解决方案,还没有定论。”
“目前我们也没有好的应对之法,如果按照定增的心态去参与还可以,关键是拿到的股票质地比较好。”上述业务人士表示。
上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则透露,从今年初,公司已经开始转型,减少大宗交易业务,专注做一些资金过桥业务。
在减持新规下,上述中层人士认为,相关受限股东要想快速减持手中股份,需要“组合拳”式减持,即大宗交易、集中竞价、协议转让结合运用。比如持股超过2%但不超过4%的,可以将其中的2%通过大宗交易转给A,余下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卖出;而A持有6个月后通过集中竞价卖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应对之法,减持新规可能也是不断改进的。
6月1日,证券时报e公司援引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说法称,减持规则是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于实践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其他的新情况、新问题,证监会将在今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再进一步完善减持制度的调整内容。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