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出来后,分数就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谈论分数意义不大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填好自己的志愿,这才是不确定的。
我曾说过一句名言,高考只是一次考试,填志愿才是人生。
因为问的人太多,我就统一说说这个话题。
一是如何准确锁定可报考的高校
先查询孩子的高考成绩和全省位次。这个位次就是排名。
高考录取表面是按考生的分数录取,实际上是按考生的全省排名的位次录取。
排名比分数更重要。
在省招办网站下载全省一分一段表,即可获悉自己在全省的高考位次。
获得位次有什么用处呢?
这是为了把你的高考分数换算成往年对应的分数,为填志愿做准备。
所以下一个任务就是找到去年高考的一分一段表。找到同等的位次,把你的分数换算成去年的对应分数。
比如你的全省高考位次是5029名,分数是610分。找到去年的第5029名,发现这个位次去年对应的分数是640分。那么,你今年的610分就相当于去年的640分。
换算成这个分数有啥好处呢?
换算完成后,你就可以锁定去年640分可提档的所有高校,同理还可锁定前年和向前年你这分数换算出分数的提档高校。找到这几年全部提档的交集学校,这些学校就成了你的目标学校。
在这些目标学校中,考生根据选科要求,结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筛选出自己的填报学校。
二是城市、高校和专业如何排序
很多人问我,王老师,在城市、高校和专业之间,如何排序?
这个排序当然因人而异。
我的观点是:
城市
>
高校
>
专业。
为什么首选城市?
大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大学生活也不再是简单的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大学是个人学习和提升的一个综合性的小社会。
什么是城市?城市即“社会信息圈层”。城市改变生活,城市越大,背后的优质信息量越大,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年轻人一定要首选城市。
为什么学校也很重要?
高校是有鄙视链的,之所以有鄙视链,是因为社会和单位用人是有选择链的。我们平常问人的顺序是: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学的是什么专业?这个提问的顺序说明了高校在就业中的优势,可以弥补专业的不足。
当然专业才是最需要的。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定要选择自己的爱好,并且把这种爱好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未来一定能干出成绩。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真正的选择中,专业常常放在最后面,这确实很悲哀。
但我为什么还要如此选择呢?
因为这是社会,一定要根据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来选择。但城市
>
高校
>
专业,这个顺序只是方向,不是最终决策。
比如到上海只能上211,在南京却能上985,那肯定上南京的985。因为南京和上海的差距,不足以弥补985和211的鸿沟。还因为本科只是起点,未来还要申请研究生,985作为起点申请研究生会更有优势。
但如果是上海的211,西部某城市的985,那就未必这样选了,这是一种综合的权衡。
所有城市和高校排序难题都可以这样思考。哪怕一所不怎么样的高校,但因为在有名的城市,有大量的经济和人才集聚,很快这所学校就会水涨船高。
更重要的是,几年大学下来,未来孩子很可能就融入了这个城市,毕业之后,不少人都能在读大学的城市里工作生活,这就是选择城市所带来的附加值。入职本城市多,除了学生自我选择之外,用人单位也喜欢选择本地高校。
高校为什么要优先于专业呢?
这很不像我的选择,但现实太残酷了。很多填报志愿的专家说,“为什么高校要排在专业前面?因为你看看现实中,至少有70%的人不是从事他所学的专业。”
这一点我很不认同。我们不能用昨天功利性填志愿的后果作为证据来反证。这么多人不从事自己的专业,不正是当年一分不能浪费、跟风填热门专业所带来的恶果吗?
但我为什么还是把高校放在专业的前面呢?
因为什么样的高校就有什么样的格局,好高校和差高校完全是两类生物。在清华北大做保安的,几年之后都长袖飘飘,蹭个小课就考名校研究生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高校优先之后,只要我们够努力,还可以在高校中通过绩点分重选专业,当然这非常非常难。也就是说高校优先之后,我们还有弥补专业遗憾的机会,这是可逆的。但去了差学校想要再选一个好学校几乎不太可能了。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一些差学校差到什么地步。什么专业吃香就开什么专业,但又不具备开设这样专业的能力,所以我们虽然选了对口的专业,但却不能遇见真正的好老师,不能接受真正好的专业教育,我们相当于学了一个假专业。
假如一个单位要招生,一定会去好学校招生,不会去一所差学校,尽管你的专业更契合,但你可能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好学校的分数线,是比专业更重要的筛选器。
当然,如果是两所差距不大的学校,我们当然要首选专业,不忘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
如果未来不想进体制,也不想做一个打工人,那么究竟什么高校也许就没那么重要了。
那就选择专业。
选择一所既适合自己,同时真正专业又很强的高校,管它在什么城市,管它属于哪类学校,这些都可以不理,只要学到真本领。
所以,究竟如何排序,最终还是要因人而异。
三是平行志愿如何拉开梯度
平行志愿要拉开梯度,首先要搞明白平行志愿是怎么回事。
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有三个关键词:总分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
“总分优先”,即投档前同一科类分数线上的所有未录取的学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成一列,排在前面的学生优先投档,前一名学生投档完成或检索所有填报志愿均投出后,才开始投档下一名学生。
因为有了总分优先,基本上通过填志愿来投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这对考生非常有利。
“遵循志愿”,指的是投档会根据学生所填报志愿顺序,依次检索有剩余名额的报考院校。比如先检索学生 A 志愿院校,如果已满额就继续检索 B 志愿院校,直到被未满额的院校提档。
举例来说:
在一个大的院子里,同批次的大学都有一辆车接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等。每个学生只有一张车票。各个省录取的时候,是按照分数高低逐次到院子里选择上车。
第一名先进来选择车辆,只能选择一次。这时候平行志愿就起作用了。第一名的分数可以上清华、北大任何一所高校任一志愿。但如果他第一志愿填了复旦,第二志愿是北大,那么他就只能上复旦的车。售票员收了他的票,这张票就作废了。
就算他抢天呼地也没办法,没有票他就上不了北大的车,尽管北大车上所有车位空无一人。但这是你的志愿。在分数允许的情况下,志愿大于一切。这就是为何平行志愿要有梯度。
更重要的是,不仅第一志愿非常重要,平行志愿的每一个志愿都重要。要把每一个志愿都当作第一志愿来对待。因为前面的车坐满了,比拼的就是后面的每一辆车,要寸土必争的。
比如你全省排名300名,但同分者有50人。那么这50人会同排位进去选车。大家分数一样,这时候更要比拼志愿填得好不好了。
清华车上坐满了,北大车上坐满了,复旦车上也坐满了,交大还有两个位置,那么第一志愿填交大的就上去了。如果超过两人填交大,那么就按语数外的顺序比小分数,一直比到能分出胜负为止。
其次是搞明白高分为何会退档?
一般有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平行志愿的原则“一次投档”;主观原因则是个人专业不服从、单科成绩不符合、体检不合格。
所谓一次投档,就是同一批次你只有一次上车的机会。比如某考生
一次投档,档案投档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那么就不再检索该考生后面的志愿,后面志愿就作废了。
这时候学校开始查阅考生档案决定是否录取,如果他填的第一个专业志愿,分数够,其他条件也满足,那就第一个专业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