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管盈利与否吧,这么一个可以瞬间集结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型活动,每个分支都会延伸出无限的可能,音乐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潜力等着人们去挖掘。
谈起音乐节的时候,我们说什么?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众众人人人从从人人人众人人人……没想给这稿子凑字的,奈何想起音乐节来,第一印象却是“人多势众”。音乐一起,所有人跟着欢呼雀跃,人海之中一片沸腾,狂欢的俊男靓女,要么标榜自己是音乐狂徒,要么可以为偶像万劫不复,或者颜高、活力、叛逆、失序、纯粹、神秘,有关摇滚,有关青春,有关姑娘,有关情怀,有关包容与理解万岁。
音乐节就像一个节日,台上主唱的每一个字都能勾起你无限的情怀,身旁默默流泪的姑娘更是你曾经的所有美好幻想。大大小小的音乐节用欢呼和眼泪告诉人们,摇滚不是燃烧的荷尔蒙,更是释放、归属感和永远热泪盈眶。
音乐节是个舶来品,生命力逆天,在唱片业被普遍唱衰的今天,它的魅力却急剧攀升,还越来越受资本青睐。
大小音乐节扎堆儿举办
新世纪伊始,国内音乐节也终于走上舞台,2000年注定属于中国地下摇滚乐队发源地——北京迷笛音乐学校。这一年,迷笛校长张帆自掏腰包5万块在学校礼堂办了一场演出,吸引了1000多人前来观看,那就是后来备受中国音乐迷推崇的迷笛音乐节的第一届。2003年迷笛音乐节走出校园,3年后,商业化尝试成功,迷笛音乐节实现收支平衡。
迷笛音乐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音乐最响亮的品牌之一,与它齐名的还有草莓音乐节,由国内音乐厂牌摩登天空于2009年创办。除此之外,北山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上海风暴音乐节、长城电子音乐节……大大小小的音乐节给了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释放空间。
2007 年,国内音乐节一共只有24个,2016年,这一数字则攀升至231场。截至目前,2017上半年已举办及已公布的音乐节数量达到了72个,每年五一都是音乐节举办的黄金时期。
谢天笑、好妹妹、逃跑计划、痛仰、新裤子、后海大鲨鱼、马頔……每个名字说起来都是一个故事;摇滚乐坛老腊肉们也频频现身,比如许巍、崔健、黑豹乐队,青春不死。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乐队成了各种音乐节的名片,他们辗转各处演出,甚至有人一年内参演的音乐节超过总数的10%。
音乐人和乐迷疯狂,这一场场音乐派对背后的生意经更加疯狂,受众越来越多,意味着音乐节的商业想象空间越来越大。
对于一场音乐节来说,赚门票钱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但更重要则是赞助费和广告费。音乐节是天然的商业植入入口,看现场的各种企业摊位就知道了。那句话怎么说?“去趟音乐节,扫一扫可以得到陌陌的纸贴、戴尔的鼠标垫儿或者是KFC的纸巾……”
类似于电影,音乐节还有一些衍生收入。比如主题休闲娱乐区,包括美食长廊、家庭乐队、篝火晚会、创意市集、星空露营等,或者衍生产品的开发,如T恤、海报、DVD等。
资本在这场狂欢中的力量
唱片业虽被唱衰,整个音乐产业和音乐消费市场却是在不断升级,这个过程少不了资本的助力。
《尼尔森中国音乐360》报告里提到:“当我们观察中美两国对应经济水平阶层时,发现中国消费者听音乐和相关参与度并不比美国消费者低。”美国消费者是个什么状态?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查阅资料得知,在美国,有3200万人一年至少会去一次音乐节,在这3200万人中,有几乎一半(46%)年龄介于18到34之间,这也是市场营销人士梦寐以求的数字。
资本都在为中国的文化类消费趋势蠢蠢欲动,音乐也属于这个范畴。盛世投资张洋曾向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介绍,文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行业,文化自信是国民崛起的重要一环,这个领域资本很看重。
普华永道的报告里说,从长远来看,现场音乐是中国阴雨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最“现场”的,除了明星演唱会就是音乐节了吧。
不是所有音乐节都像迷笛那样由校长张帆以一己之力撑起,大部分音乐节背后都有音乐、文化公司,VC/PE的身影在这些企业背后闪现。比如,草莓音乐节的主办方摩登天空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投资界制表如下):
除了摩登天空,还有不少文化公司有主办或承办音乐节的业务,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做了不完全统计:
除了投资这些音乐、文化公司,资本方也会和企业一起主办音乐节。2016年8月,IDG中国媒体基金联合主办的山谷民谣音乐节开场,不过创投圈与音乐圈的碰撞不止这一样,同年9月17日,新工场、达晨创投、集结号资本、青山资本参与的亚杰国际创业音乐节在北京科技大学上演……
资本频频出手的原因,其实可以笼统地归结为“消费升级”这四个字,文化娱乐于金钱的交织变得更加大众化。除了投资机构,音乐节这么赞的营销圣地也集结了一众赞助方和广告主。
音乐节的赞助商类别不一而足,包括地产、汽车、通讯、服装、化妆品、饮品以及不少互联网公司,比如豆瓣、人人网、虾米音乐、陌陌、高德等等。音乐节的国际赞助商也越来越多,比如与长江国际音乐节合作的品牌就包括奥迪和宝马。
不过,被风投爱上的音乐节,却没让主办方“赚疯了”
不断推陈出新的音乐节,吸引到各种赞助商,也在资本的助推下开始了各自的品牌化经营。尴尬的是,盈利依旧很难。
知名歌手、乐评人沈黎晖说,中国的音乐节只有15%是赚钱的。莫非是现在音乐节太多,观众不够用了?
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音乐节造价成本太高了。有人曾做过统计,万人以下的小型音乐节,单日成本在200万元左右,而万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则需500万元左右。甚至有些音乐节举办3天就能花费3000万-5000万元。
在成本构成中,除了场地租金、安保、现场声光电之外,艺人的出场费几乎占据成本的60%,毕竟艺人重量级往往意味着音乐节的质量。
天平的另一头,音乐节票房收入显然没有太出彩。2015年的成都大爱音乐节,6000多万元的高投入只换来了300万的票房收入,4天到场10万人,售票却不足5万张,黄牛影响了大部分。这并非个例,各类音乐节门票售价都比较低,黄牛再一搅合,拿到的钱就更加微不足道。
好在票房从来不是盈利关键点,但赞助费也往往涵盖不了过高的成本。衍生品生意可能更好做些,说的夸张点,如果遇到下雨天,有些当地居民光靠在音乐节那几天卖雨具和坐垫就能达到平均年收入,可惜这收入也落不到主办方的腰包里。
结语
虽然音乐和演艺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现场效果,但一场音乐节的成功绝不仅仅止步于音乐本身,它已经是一个创意无限的跨界活动,音乐、电影、科技、创业公司、会展、教育、公益、风投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处处都是惊喜。
音乐节不单单等于摇滚,电子乐舞台成为大型综合性音乐节的标配,二次元文化和动漫产业的兴起激发了很多相关主题的音乐节,甚至旅游业,依托国内各个景区,俨然把音乐节当成了主要拉动力。
先不管盈利与否吧,这么一个可以瞬间集结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型活动,每个分支都会延伸出无限的可能,音乐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潜力等着人们去挖掘。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除上述要求外,还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