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里有些别扭的“铁道高架下空间”,在日语里有个专有名词:ガード下。其中的平假名部分,来自英语里的girder,意指建筑的梁。而铁道高架下这个空间要存在,先决条件,自然是要有铁路运行。
日本第一条铁路,于明治维新开始后的1872年通车。它从东京市中心的新桥站出发,一直运行到现在神奈川县的横滨市,把日本的国都和对外开放的港口连接起来。
此后,贯通首都北部的“日本铁道”、西部的“甲武铁道”和东部的“总武铁道”相继通车。
当时,除了甲武铁道1904年开始使用电气动力外,其他线路基本都利用蒸汽发电。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气体污染,成为沿线居民抱怨的对象,而向外喷洒的燃烧废料更造成数次火灾。
因此,绝大部分铁道公司都采取架设高架桥而不是铺设路面道路的方式。这样做除了能防止上述问题之外,还可避免对路面其他形式的交通产生阻碍。同时,架设高架桥能减少铁道的占地面积,从而降低建设成本。
伴随着高架铁道出现的,正是“铁道高架下”这个独特的空间。虽然铁路公司拥有这个空间的所有权,但出于前述保持路面交通顺畅的原因,早期这个空间并未被充分利用。而随着日本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这个空间开始受到重视。
受制于采光、噪音等因素,铁路公司倾向于把高架下的空间设置为车辆停放场或大型仓库。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因为盟军空袭,日本主要城市内大部分住房化为灰烬。许多无家可归的民众,选择在铁道高架下这个既是铁路公司“私有”却又有“公共”性质的灰色空间,搭建临时房勉强过活。
另一方面,因为铁道的便捷,许多商人开始在车站附近的高架下摆摊交易。商人们不定期聚集,颇具规模的固定黑市慢慢形成。今天东京的上野、新桥、新宿和涩谷等大站,其铁道高架下的空间都曾经作为大型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