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信河南
发布工作政策的渠道,传递业界信息的平台,服务网络媒体的大厅,传播河南声音的窗口。
51好读  ›  专栏  ›  网信河南

濮阳处处“和为贵” | 大河风物

网信河南  · 公众号  ·  · 2025-01-19 16:01

正文


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一个“和”字贯始终。新时代的今天,“和”更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为贵,深融进每个国人的言行。

河南濮阳,遍布大大小小数百个历史文物遗址和人文景观。其中,和圣陵园、 百忍堂、 澶渊之盟纪念馆、唐兀公碑、中原油田发现井等五处遗址,不仅诉说着濮阳历史的古老厚重,更闪耀着“以和为贵”的灿烂光芒。

濮阳市中原绿色庄园美景 高崟人/摄

一、和圣陵园有“人和”

在濮阳县刘堌堆村的空旷田野内,一座“和圣陵园”分外显眼。苑门正中是一个“和”字,入园可见一尊柳下惠雕像,其后是一座高大墓冢,墓前石碑上书“和圣柳下惠墓”六个大字。

说起柳下惠,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坐怀不乱”。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怕她冻死,便让其坐在自己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二人同坐一夜却无非礼之举。于是,柳下惠被称为正人君子,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这恰恰彰显出,只要怀揣着一颗和善正派的心,人与人之间便能实现和睦相处。

在濮阳市东南2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柳屯的小镇,相传就是柳下惠的采邑。如今,柳下惠的故事仍在濮阳广为传颂,穿越历史云烟,闪耀着“人和”的灿烂光芒。

和圣陵园 刘平/摄

二、百忍堂前学“家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百忍歌》和《不气歌》《莫恼歌》,被视为修身养性的人生三境界。而《百忍歌》的作者,就是濮阳人张公艺,他的墓冢以及纪念他的祠堂——百忍堂,至今犹存。

据传,张公艺家族历北齐、北周至隋唐,九世同居,合家共产,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让四方乡邻望之起慕。张公艺家族成员和谐的秘诀,就在于一个“忍”字。《旧唐书》记载,张公艺以“忍孝”治家。唐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张公艺一口气写了一百个“忍”字,做《百忍歌》。这就是百忍堂的来历。

如今,重建后的百忍堂,青砖灰瓦,古朴典雅。堂前立有几通石碑,左边为“古贤桥遗址”碑和“百忍可风”碑,堂屋正中供奉着张公艺塑像,生动地诉说着“家和”的故事。

百忍堂 刘平/摄

三、迴銮碑前忆“国和”

如果说和圣陵园讲述的是人和,百忍堂彰显的是家和,那位于濮阳县御井街西侧的迴銮碑,反映的则是国和。

公元1004年,辽军一路高歌猛进深入宋境,兵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宋真宗御驾亲征,迎击辽军。经过多次交锋,最终在澶州签订《澶渊盟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誓书》中,双方并不对等,宋朝每年要给契丹绢银。正因如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学界都认为这是耻辱的盟约。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澶渊之盟的另一个历史意义——和平。澶渊之盟后的120多年时间里,宋辽两国和睦相处,人民生活和平安定。因为难得的和平,宋朝文化发展迎来大繁荣。可见,澶渊之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少见的真正的和平条约。

今天的濮阳县,在迴銮碑所在地建起了澶渊之盟纪念馆。无数热爱和平的人们,在此抚摸着迴銮碑,走入历史深处,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协和万邦”的气势。

澶渊之盟纪念馆 图源:濮阳文旅云

四、唐兀公碑读“民和”

百姓是最热爱和平的。坐落在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的唐兀公碑,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唐兀氏世居于西凉州,在西夏被灭亡时,唐兀杨氏一世祖唐兀台归顺了蒙古人,并从军征战多年。后来,他的儿子唐兀闾马率领一家老小移居濮阳,改姓为杨。

唐兀闾马定居中原后,广散浮财接济乡民,修筑道路兴办学堂,平时和睦乡邻,一时誉满乡里。到了唐兀闾马的儿子唐兀达海和孙子唐兀崇喜这两代,更是主动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广泛接触并和睦相处,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