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失业”的焦虑文又在网上开始蹿红。
“5年内,90%的人都要失业”,“未来10年,你将找不到工作“,类似的论断总能刷新我们的眼球。我不喜欢贩卖焦虑,但对这个话题也有一些看法。今天就来谈谈,我们可以如何避免“被”失业。
全文340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篇幅有点长,但就像Boy 过去的干货文一样,读完你一定不会后悔。
下面进入正文。
1. 成为那13.5%的人
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创新扩散曲线”模型,即:
任何一个新颖的观点、理论或事物,被市场所接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描绘成如下的曲线图,从左至右扩散。
创新扩散曲线
上图中,有能力创新的人大概只占总体的2.5%;
能够马上接受创新理念并付诸实践的人,有13.5%;
知晓并理解创新理念的人有34%;
等到创新理念完全成熟了才开始使用的人,也差不多有34%;
根本还不知道的人,只有16%。
这张图被国内各大科技企业广泛运用在新品发布会上,用来标榜自己就是那2.5%的创新者。
然而,我今天要说的并不是科技创新。
实际上,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个人职场发展上。
无论你在哪个行业,想要不被淘汰,那么至少要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处于行业中“13.5%”的早期采用者水平。
最差的情况,也要变成那“34%”的早期大众,千万不要让自己落在扩散曲线的右边。在那里的人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拿我最熟悉的广告行业来举例,这次说得深入一点。
这个行业近10年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公司和咨询公司的入侵让整个行业的利益分配开始重新洗牌。许多往昔风光无限的传统广告公司不断丢失客户,大批从业十几二十年的人纷纷下岗。
核心问题出在哪里呢?
广告创意的产出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过去,广告创意都由那些传统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们坐在会议室里拍脑袋来想的。
可现在随着淘宝,微信,支付宝们的兴起,95后年轻消费者的兴起,网红经济的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兴起,整个市场的内容生产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广告公司不再是唯一的创意内容生产者,更多来自其他领域的厉害角色开始抢他们的饭碗。
伴随着这一变化,后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凸显。大数据分析,媒介效果监测,社交碎片化内容,电商渠道运营...众多新的挑战扑面而来,许多广告公司开始无暇应对。
而那些知识技能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自然就被淘汰了。
如果套用前面的“创新扩散曲线”来看,这个行业的创新者,就是那些发明了新的概念和技术,能解决这个行业痛点的人。例如,程序化购买技术的发明,就解决了“究竟哪一半广告费是被浪费掉的”这一世纪性难题;
早期采用者,是洞察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开始付诸实践的人。例如,那些洞察到网红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开始提前布局自媒体联盟的广告公司们;
而早期大众,是那些蠢蠢欲动的观望者。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只等一个好的时机就切入进去。例如,那些顺势而为的、大胆的品牌商们。
至于剩下的晚期大众和落伍者,不提也罢。
讲了这么多,启示在哪里?
你所在的行业一定也存在这样的“创新扩散曲线”。去找到它,并想想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不奢求做最前端的创新者,但至少不要成为落伍者。
想要不失业,就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始终位于行业前列。
2. 治世可存,乱世敢立
三国史书上对曹操有一句著名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所谓治世,就是国家太平,没有纷争。此时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因此最容易出类拔萃的,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职业经理人”。
而乱世,则是群雄四起,逐鹿中原。一切既定好的规矩都被打乱,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时,有野心敢行动的枭雄更容易脱颖而出。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
当一个行业或者公司,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时候,想要不被淘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治世之能臣”。
30多年前,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宝洁,联合利华,通用电气......这些来自各个行业的顶尖公司们,带来了的成熟的产品技术和管理制度,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职业经理人。
那时,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实施不久,一切建设都方兴未艾,各个行业都急需善于管理和建设的人才。因此,职业经理人是风光无限的存在。90年代大多数人月薪还是八九百的时候,这些人已经能拿到几千甚至上万的月薪了。
可是,当一个行业的根基开始发生动摇时,“能臣”的价值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既定的规则已经不复存在,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这时就需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一片混乱中摸索出新的机会,在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先下手为强。
曹操为什么能被称为枭雄呢?
因为他敢“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所有人还在争夺皇权的时候,是他最先洞察到汉朝的根基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曹操干脆把皇帝迎到自己门下,用皇室的号召力来勒令天下,实则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这就是根基发生动摇之后,果断行动的最好例子。
那么放在现在来看,什么叫根基发生动摇呢?就是这个行业把持话语权的角色变了,赚钱的方法变了。
比如快消品行业在过去依靠大量的线下商超渠道来卖货,所以像家乐福,大润发这些渠道商是有巨大话语权的。他们如果不让你进场铺货,你毫无办法。
可这些年随着电商和外卖平台的崛起,人们买东西的习惯发生了巨变。线下零售商被层层剥离,线上电商平台开始唱主角。
如今,许多企业已经在天猫上开新品发布会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Beats 特别版耳机在天猫上做首发
一天卖出了8000副
所以很多企业的市场部门,越来越重视电商人才的引进。懂流量,懂创意,懂数据的人,越来越受欢迎。你如果还只会跑单子或磨嘴皮子去谈渠道,那是一定要被淘汰的。
而更大胆的人,干脆自己跳出来搭建新的电商平台,不断用新玩法来颠覆过去行业的规则。像最近很火的微信小程序电商,社交裂变电商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还只是在市场营销领域发生的变化。放大来看,想要不被淘汰,那就看看你所处的行业到底是“治世”,还是“乱世”,再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角色。
最厉害的人,当然是既可当能臣,也能做枭雄。治世可存,乱世敢立,随着环境变化无缝切换。
3.善用自身价值的不对称性
我们都知道“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所有提供中介服务的人,都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比如二手车交易,房地产买卖,以及各种金融类服务。他们对交易双方进行撮合,从中赚取服务费或差价。
在职场上同样存在各种“不对称”的情况。
比如技能的不对称。
做产品研发的人,往往专注于技术和数据,很少会去了解市场竞争,消费者趋势,社会文化等;而做市场营销的人,也很少会知道什么叫开发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再比如资源的不对称。
有的人手握销售渠道,但没有商品;而有的人拥有商品,却没有经销渠道。再举个例子,许多O2O服务公司手上掌握着用户和流量,但他们没有搭建物流配送的实力,所以这些公司都在和顺丰、菜鸟物流们合作。这都是彼此资源的不对称。
不对称性,是天然存在于商业世界中的现象。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单独的个体都很难做到上下游通吃,所以势必要和其他个体之间合作互补,共同协作。
对此,现代管理学上有个名词来描述,叫“精细化分工”。
无论是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还是市场销售,每一个商业环节,都需要极大的精力去进行纵深管理,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那就是要学会寻找自身价值的“不对称性”。用自己拥有的技能或资源,去匹配整个行业中急需它的角色们。
这个角色,能够和你一起协作产生更大的价值,并且和你共享价值分成。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手握巨大资源的人,可以是一个线下的精英社群,也可以是一个线上的网络组织。
在未来,越是拥有多重能力的人,越不会拘泥于一个公司或岗位,而是能够把自己匹配到行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位置,通过不断的实践案例来逐渐建立自己的名声。
这才叫个人品牌。
比如,我认识一位擅长做营销策划的朋友,他就专门去找那些初创的技术型公司,去帮他们做公关营销。
通常技术型公司都是不会去做营销的,但他却觉得这是个商机,并逐渐帮一些公司在业内打出了名声。后来,他的一位长期合作客户将他招致麾下,他也从一个服务的乙方变成了客户公司的合伙人。
再比如,我身边有许多业余时间做自媒体的朋友。他们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也在运营自己的读者粉丝群。他们通过社交网络连接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精英,例如互联网运营,广告营销,用户增长,产品渠道等,许多“不对称”的机会就隐藏在这一来二去的沟通里。
要把自己当作不同技能和资源的连接器,而不是出卖时间的打工者。
当你想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离开了这个公司,以后该去哪里?”,而是“我掌握的技能和资源,对行业里的什么人更有吸引力?”,这样是不是就更有启发性了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各位耐心看到这里。最后总结一下,那些从不担心失业的人,他们有3个特征:
1. 时刻更新知识,技能水平位于行业前列;
2. 擅长审时度势,既可当能臣,也能做枭雄;
3. 善用不对称性,做资源和技能的连接器;
谢谢大家的时间 =)
.......... 搞大事的分割线 ..........
之前很多人想要Boy 的微信,关于这点,我其实思考了许久。
所以近期,我决定开一个读者群,来和大家交流关于职场方面的各种话题。届时我也会有一个单独的微信号,用来和各位交流,欢迎大家来加我。这个群在国庆节之前会上线,到时候我会提前告知大家。
另外,关于这个群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例如想获得什么内容)也可以在今天文章留言区或微信后台告诉我。
再次感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