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核桃
专注于呼和浩特本土的吃喝玩乐生活资讯,只推荐走心的内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  如我在诉 | ... ·  2 天前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  如我在诉 | ... ·  2 天前  
乌兰察布云  ·  自治区级名单公示!乌兰察布入选的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核桃

印象青城丨99%的人没听过,呼市曾有一条名字如此有趣的巷子

青核桃  · 公众号  · 内蒙古  · 2017-04-22 09:23

正文

单单一个玉泉区,统计在册的街道就有125条之多,柴米油盐、衣服等等用品都成了街巷的名字。今天就来说说一个叫荞麦皮的巷子。



荞麦皮巷中的泥泞

有商铺的街道每天迎来送往自然要干净整洁,可荞麦皮巷却不尽然,虽然两边有着各种小生意,但巷子却泥泞得很,总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或许这条巷子实在太不显眼,所以人们也很少在意它的外貌。


老呼市人李桓坤回忆说:“家住大召前的人家,为了方便到大南街活动,总是选择从这条巷子走,免去了从大召前门拐个直角的麻烦,可惜这条路十分泥泞,并不好走。一是因为地上的土路煤渣十分多,二是这条巷子中的水总是少不了。因为巷子中的下水口时常会出现堵塞的情况,所以周围居民的生活污水就会沿着街道蔓延开来,时间长了,土地当中都有股难闻的气味,可是路还是要走的,除了溜边寻找干净的土地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板砖了,还好这条路并不长,躲躲闪闪、连蹦带跳的也就过去了,没有人会因为巷子泥泞放弃这条小路。当然巷子中除了泥水之外,还有大概三两个电线杆,说到这电线杆也到没什么,可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立在巷子中的电线杆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东一下西一下的,好像整个巷子哪里路平,哪里没水,哪里就会出现个电线杆来占地方。搞得行人左拐右拐,十分为难。巷子不长,给人的印象却真的是很深。”


荞麦皮巷与玉泉一巷

荞麦皮巷位于今天的大召前玉泉井东边,东西走向,东起小南街,西至大召前街,长约130米,宽约3米。1931年巷子内有一家磨坊并经营荞麦皮,因此而得名荞麦皮巷,1956年,又因街道在玉泉井附近,荞麦皮巷改为玉泉一巷。


熟悉呼市地理的曾克达老先生回忆说:“从我记事起,这条巷子就叫荞麦皮巷,当时,街道上有好几家卖荞麦皮的小院子,但是巷子内几乎没有商铺,卖荞麦皮的商家都是在自己的院子里小本经营,院子里也不是砖瓦房子,一间间的土坯房守候着主人的生计。院子极其小,小到入深只有五六米的样子。院子门口堆着两个麻袋,麻袋里放着荞麦皮,这就是商家的“幌子”,谁要是买荞麦皮,只有走进这巷子,看见院子门口放着的麻袋,就知道这家肯定是卖荞麦皮的了,就在这短短的130米的狭小巷子里,五六家经营荞麦皮的院子充斥其中,这五六家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只是这市场,不是卖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卖荞麦皮。”


荞麦皮巷中的煤灰小院

荞麦皮巷中的另一个标志,那就是一个堆满煤灰的小院。别看巷子泥泞,行人通过怕脏了衣服有所顾忌,但车辆在巷中可谓穿梭自由。因为巷子虽短,但却宽敞,即使有电线杆阻挡,车辆还是能够通过。当时的车也不多,更不会发生占路的事情,但还是有个别偷懒的司机喜欢从这里掉个头什么的,而巷子中出现最平凡的车辆就是一辆毛驴拉货车。


现在说毛驴拉的货车,人们很多会想到早市上看到卖水果蔬菜的农民伯伯所驾的车,但大部分也都是机动的,很少有蓄力的了,但过去在这条巷子的东口就常常有一辆毛驴车靠在路边停放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拉送煤灰。就在巷子的南面有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堆满了煤灰,像个小山一样,人们会看到毛驴拉着煤灰进进出出,但并不知道这些煤灰是用来做什么的,只知道这里有个铁栅栏门的院子,院子里堆满了煤灰。


小孩子们自然对煤灰不如对毛驴感兴趣,所以总会好奇地观望,这时候就会有家长出来严厉地训斥:“毛驴会踢人的,小心你惹到它把你们踢伤了。”听了这话,畏惧和不敢靠近更加驱使了好奇心,所以每当煤灰小院外面的车辆一到,总会引来很多小朋友围观。远远地带着欢笑的戏耍,增添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各种有关煤灰小院的奇怪传说就从天真活泼的孩子口中出来,搞得大人们哭笑不得,但也给这条不长的巷子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荞麦皮巷与玉泉井

荞麦皮巷就在玉泉井的正东方,也就是现在的玉泉井一巷,玉泉井在呼市人的眼里太重要了,清朝时期,大召前是呼市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玉泉井就在大召前。据说,过去来玉泉井汲水者,从早晨一直持续到晚上很晚,东边过来提水的人都会经过荞麦皮巷,从小住在旧城的曾克达老人回忆:小时候每年的大年三十这一天,总是会早早地起床,给奶奶去玉泉井担两桶水回来泡茶喝。那个时候,玉泉井的水已经不多了,提水用的斗子下去,只能汲到一点点水,两桶水要汲好几斗子才能填满,但是,就是这样,我还是坚持每年按照惯例,为老人早早提上两桶玉泉井的水,老人认为玉泉井的水最好了,大年三十这个辞旧迎新的一天,什么都要最好的。我还记得当时担着水往家走的时候,荞麦皮巷路两边,都是人们汲水往家走,水桶上滴下来的水形成了两条冰带,小孩子或者老人走上去很危险。住在荞麦皮巷子的人们对于过来担水的人司空见惯,感觉这就是这条巷子的一道风景,曾克达老先生表示,当时过来提水的人可多了,有些人专门靠担水赚钱,而他们担的水就是玉泉井的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回呼市下雨,玉泉一巷中间的路上就坍塌了,具体时间老人记不清楚了,玉泉一巷的一处小院子不见了,它连一片砖、一片瓦、一条木柴也没有留下,人们说当时的玉泉井附近空了。后来,人们填充了塌陷区,又修整了这条路。玉泉一巷还是存留了下来,留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只是被修了又修,改了又改,没有了荞麦皮,没有了担水的人,有的只是人们的回忆。


荞麦皮巷中的焙子铺

说到这条巷子,第一个想到形容它的词语就是短小,从大召前街到大南街中间有这么一条笔直笔直的巷子,为了方便,很多人喜欢从这条巷子过路,穿来穿去的寻找一些便捷。人们过来过往,似乎很少注意巷子的变化,倒是十分关心脚下的道路,这样的小巷中,总是十分杂乱的,可能是因为它太小了,周围又没有过于抢眼的建筑,所以大家并不在意它的形象,只要能走,能通过即可。


根据曾克达老人的描述,在巷子的西口有一家焙子铺,焙子铺并不大,一间房屋不过十来平米,里面有一个桶形的炉子靠在墙边,紧挨炉子一边就是一个长长的面案板,面案下面塞满了成袋的白面,一位老师傅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在面案前忙乎,麻利地揉搓着手中的面团做成各种面食,再一一放入炉子旁边烤制,等到凌晨时分,香气扑鼻的麦香味道就会引来周围的居民。


为什么要说这个焙子铺呢?因为当时的大召附近只有这一家单独制作焙子,独立出售,现烤现卖的焙子铺。这样的小吃店在回民区可谓随处可见,但在玉泉区却十分少见。大召附近的饭馆居多,像焙子这样的特色食品总是和杂碎、稍卖一起销售,并且饭馆中的焙子都有些微凉,很少有刚刚出锅的那种香气,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费事下馆子,但又想吃焙子时就会来到荞麦皮巷,来这家焙子铺购买。


“记得早上很早排队买焙子时,周围的人家都是关着灯的,只有焙子铺里有昏黄的灯光,放焙子的玻璃橱柜上总有一层热气熏出来的白色,把整个玻璃柜弄的雾蒙蒙的。虽因这层白雾看不到焙子,但依旧阻挡不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曾经在大召前街居住的市民李桓坤说。


▍内容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图文编辑:核桃小新

▍客服小编:青核桃客服软妹子(qcqht2014)欢迎大家调戏她~~哇哈哈!

版权问题以及业务合作,请拨打电话17704806959

— END —

都来瞭瞭哇!方言版说唱MV《在呼市》横空出世,你之前绝对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