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留德华叫兽
六分教育,四分科普,聚焦硕博/留学/海外/科研--德国数学博士,斜杠青年,无人驾驶资深研发工程师,副业自媒体&三个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镇江发布  ·  教育部重要通知! ·  20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教育部:这些名称不再使用→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2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全国高考时间,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留德华叫兽

叫兽评说 | 困在“第一学历”里的博士们......

留德华叫兽  · 公众号  ·  · 2025-02-09 11:33

正文

“岗位要求:985、211高校优先!”

校招市场上,学历成了简历筛选的潜在关键词,无时不在划分着人群。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图片


比“985”“211”字眼,更为扎眼的,是对“第一学历”的限制。“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金本、银硕、铜博”、“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企业婉拒”……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人生污点。


而本次教育部发文,并非第一次严禁学历歧视。近年来,从公务员选调到国企就职,从升学深造到校园招聘,一条赤裸裸的“学历鄙视链”生生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毫不夸张地说,天下苦“学历歧视”,久矣。


图片



不同学历,“明码标价”


在校招这场“神仙打架” 的竞争中,卡学校,成为毕业生碰到的第一颗钉子,不少双非高校学生表示“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好不容易闯过N轮面试,成功拿到offer也会发现,不同学历,明码标价,似乎已经成为校招市场上大家默许的“潜规则”。


有的大厂在校招时会采用“按校定薪”的规则,即根据应届生的毕业院校确定薪酬待遇。据网络上流出的校招薪资标准表来看,企业将应届毕业生划分为17个档次,每档薪资不同。最高档的毕业生可能获得41万年薪,是双非本科毕业生的4倍多。


图片


除了卡毕业院校层次,“第一学历”也成为了招聘中隐形的筛选标准。


前程无忧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一项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4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字句;近3成受访者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隐形门槛”。


同时,这项调研还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双非院校求职者的1.8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学历歧视”普遍性存在。


在真实的职场中,“学历歧视”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一名大厂HR曾表示,对于技术类岗位的招聘,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能力,但如果双方具有同样的技术水平,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确实都会成为公司评估薪水的参考。


非技术类岗位的招聘上,对“第一学历”的层次划分则更为严格。“相比于技术类,人事、运营等岗位会更在意应聘者各级学历就读院校的含金量”。这位HR观察到,公司近年来招聘的应届生绝大多数本硕均在“985”高校就读,还有部分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


据媒体报道,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在采访中表示,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并非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投诉了也没用。


没有“第一学历”!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图片


“第一学历”成为不少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还与企业的人才筛选机制有关。虽然学历不等同于能力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单纯用学历高低来判断人才能力,很难说不是企业招聘中的“偷懒”行为。


用人单位不愿花时间下功夫选拔优秀人才,仅仅对学校背景、学历、证书等硬性条件进行筛选,缺少对应聘者在业务潜力方面真实能力的审核,很容易造成学历与岗位的不匹配。看似以最简单的方法招来了高层次人才,但一旦不适配,员工流动率高,则会增加招聘成本,得不偿失。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的不同程度的歧视问题,建议规范就业歧视的内涵和定性,对在招聘过程中存在针对教育类型、学历层次等进行差别化对待行为的单位机构严肃问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也建议,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把高校招生、招聘就业等纳入新时代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改革中,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


图片


应聘高校教职是很多博士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但“上岸青椒”却不容易,即便是知名院校毕业的博士,也可能因所谓的“第一学历”被卡在高校教职之外。


图片

图源:软科公众号文章留言


此前,一博士毕业,连续11次应聘高校被拒引起网友关注。据悉,该博士毕业于985高校,准备应聘高校教师岗位时,向11所院校投出了简历,结果却是11所高校均反馈为拒绝录取。接连碰壁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觉得可能是自己的第一学历不符合要求,因为自己是从双非本科毕业的。


学历固然能一定程度上区分实力,但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若人生数十载,仅一考定终身,那么强调终身学习便毫无意义。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拔高用人学历,不造成人才浪费,或许是能够给烧得过火的“学历至上”社会降温的一剂良方。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齐鲁博士论坛。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点评


一纸毕业证书竟成了终身烙痕,

企业用工竟蜕化为文字考古。

当"本科双非"的红色标注压过硕士学历的鎏金印章,

我们见证的是一场荒诞的认知返祖。

明清科举尚知给予童生七十二次应试机会,

今天的HR却要将十八岁的高考分数铸成青铜鼎文。


某央企的九级学历分档制度,

字里行间透着魏晋时期"九品官人法"的腐臭,

活生生将写字楼演绎成当代《世说新语》。

教育本该是智者搭建的旋转阶梯,

何时异化为永固的云泥分界?


岳麓书院千年前就刻着"惟楚有材"的牌匾,

今天的招聘系统却给湖南学子设置着"非985莫入"的电子藩篱。

那位被11所高校拒绝的985博士所经历的困境,

仅因本科出身是双非,

就被判了"终身罪"。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不公,

更是对社会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敦煌藏经洞里出身卑微的抄经生,

尚能在千年后与颜真卿共享书法圣殿,

今天的"第一学历论"却要用青春定格终生。


"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教育部明确表示,

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

从未使用过"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这个不存在的概念,

却真实地伤害着无数求职者。

企业的这种"偷懒式"筛选,

实则是在自掘坟墓。

过分看重学历轻视实际能力,

无异于与真正的人才擦肩而过。


破除"第一学历"歧视,

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重拳出击,

更需要整个社会的观念革新。

毕竟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不是一锤定音的"一考定终身"。

当我们过分执着于"出身"之时,

或许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培养真才实学,

而非制造新的社会鄙视链。


最后欢迎关注我每周末的 直播连线活动。

往期已为大家免费连麦答疑解惑很多期:

大专生直升海外名校硕士?免学费的欧陆也了解一下【直播连麦咨询44】

全奖读博之北美篇:本科直博还是先读研提升?【直播连麦咨询43】

全奖读博之亚洲篇:香港新加坡日韩中东【直播连麦咨询42】

也邀请我全球的朋友朋友来我的直播间做客:

【移民人生01】小镇做题家的十五年奋斗史—从农家子弟到德国医生【直播连麦咨询28】

【移民人生02】 “天坑”专业顺势而为:加州材料学博士分享上海“做题家”的美国移民躺平之路

访谈德国全职普外护士马静雅:跨越国境--从小镇中专生到世界名校【移民人生03】

【教职人生05】学术界&工业界游走:访谈港中文商学院教授、快手顾问数据科学家张任宇

创业失败后留学新加坡,南科大助理教授的留学与教职之路【教职人生02】录播

用视频访谈的形式分享他们的经历。

自从1年多前开启直播以来,

我每周六早晨7点、每周日晚上7点几乎雷打不动坚持至今。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硕博、科研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



· The  End ·

往期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