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3日)出版的《经济日报》,在时评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货币政策定当自有主张》的文章,对货币政策进行表态。文章说:
在当前经济基本面平稳、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回稳向好、外汇储备连续数月回升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没有转向的必要,现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也不会跟着美联储亦步亦趋。
文章还列举了两个重要理由,认为这是构成上述判断的重要支撑:
第一,我国资本账户却并未完全开放,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二,中美利差已经回到一个较为健康的水平,足以支撑人民币汇率。近期,美国长端利率从2.6%下行至2.1%左右,中国长端利率则上行至3.65%左右,中美仍有150个基点左右的利差,处于历史高位。因此,当前并不需要担心由于利差缩小引发资金外流加剧、汇率大幅贬值等“虹吸效应”。
文章说,美联储6月份加息后,我国央行并没有同步加息印证了这一结论;至于金融去杠杆及货币市场短期收紧,也并非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
《经济日报》是重要央媒,也是级别最高的官方经济类媒体。此次在重要版面就重要的大政方针发表结论明确的文章,显然是有备而来,代表了官方的观点。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坊间一直多有猜测。虽然央行有“不紧不松”的表态,但大家似乎心里仍然没有底,因为此前政策波动的幅度比较大。
2016年4月末,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谈经济”的文章后,货币政策第一次转向,意味着这一轮宽松见底。随后,2016年黄金周的楼市大调控,意味着楼市政策的转向,货币政策进一步有所收紧。再后来,特朗普的当选,让保汇率成为重要课题。再加上金融反腐、整顿,货币政策似乎越来越紧了,直到2017年5月广义货币M2同比涨幅首次回落到个位数。
但随着6月来临,为了防止出现钱荒,央行大手笔投放流动性。于是,市场中又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判断:这一轮货币政策的收紧基本上见顶了。
此前,我在专栏里也多次讨论过人民币和美元“分手”的问题。我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元加息提速,好比一个睡了整个下午的人,精神焕发,希望中国这个感冒尚未痊愈的人,陪他深夜“游车河”。
人民币在陪美元升值一段时间之后,将无法持续。因为中美经济周期不同,中国只是希望避免中美爆发贸易战,而阶段性保了汇率。未来,一旦找到中美解决贸易逆差的途径,或者达到了中国经济忍耐的极限,则分手是必然的。
美联储6月15日这次加息之后,中国央行就没有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显示出了分手的迹象。此次《经济日报》喊话,进一步向市场做了政策交底。
但人民币和美元的分手是“软分手”,如果美元继续加息,则人民币利率也还是有上行可能的,毕竟适当的利差还是需要维持。但肯定不会亦步亦趋,而且会在某种时间点再次显著调整汇率。我猜测,今年年底或者明年二季度,都是可能的时间窗口。
反正不管怎么说,此次《经济日报》喊话,对于楼市、股市和实体经济都是利好。昨天,我们的团队曾分析了余额宝收益率的走势,认为明年余额宝收益率很难重返6%以上,因为中国经济承受不了,央行不会这样做。
余额宝收益率已经成为判断中国经济、楼市走向的重要的前瞻性指标,但余额宝收益率仍然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子而已。
在中国经济转型尚未成功的时候,过度收紧货币政策是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那么,在央行货币政策明确之后,楼市和股市会出现大幅反弹吗?这个恐怕也不会,因为现在货币政策是“不紧不松”,而且是不断动态调整。比如最近几天,央行都在从市场里收回货币,今天又净回笼了700亿,这主要是把6月预防钱荒投放的多余资金收回来。
说白了,央行现在是中庸态度,两边防风险:货币过紧,可能让经济下滑,这个不行;货币过松,可能产生加杠杆和资产泡沫风险,这个也不行。所以央行就像一个面点师傅一样,水多了加点面,面多了兑点水。
今天这个利好的意义是,对未来不必悲观,希望股市、楼市大跌的人,可以歇歇了。希望股市、楼市大涨的,也别太开心,因为央行同样不允许。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韬略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