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明明副教授与王新华教授团队在
Nature
index
期刊
Proc. Natl. Acad. Sci. U.S.A.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题为“
Long-lasting organics removal via •OH adsorbed transition metal
flocs: Electron transfer-mediated H-bond and van der Waals force
”的研究论文。通过类电芬顿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
•OH
),在不添加絮凝剂的情况下诱导
Cr
絮凝发生,证明了
HO
•
-Cr
絮体内
•OH
ads
是与有机污染物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力的活性位点,
Cr
和
OH
基团之间可切换的电子转移有助于
•OH
ads
的持续存在,从而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长效去除
。
基于过渡金属催化剂将
H
2
O
2
活化为羟基自由基(
•OH
)的均相高级氧化工艺(
AOPs
)已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物去除,例如
Fenton
和类
Fenton
工艺,这些过渡金属催化剂大部分随着
pH
值的增加而沉淀。值得注意的是,形成的过渡金属絮体是富含活性物质的复杂非均相聚集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反应空间和界面。然而,区分过渡金属絮体在均相催化反应去除有机污染物中的作用是一个挑战。在此,我们揭示了一种通过分步法验证
•OH
吸附的
Cr
絮体(
HO
•
-Cr
絮体)长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途径。首先,
HO
•
-Cr
絮体中吸附的
•OH
(
•OH
ads
)被证明是与有机污染物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力的活性位点。然后,揭示了
HO
•
-Cr
絮体中
Cr
和
OH
基团之间存在的可切换电子转移,有助于
•OH
ads
的持续存在,从而确保有机物的长效去除。此外,这种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在皮革废水处理过程中得到了证实。这些发现将补充通过过渡金属絮体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不同途径,并延长基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均相高级氧化的寿命,为其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意义。
在过渡金属催化的
AOPs
中,大部分过渡离子随着
pH
的升高而发生絮凝,阐明
AOPs
絮体的作用对
AOPs
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絮体的不稳定性,在均相
AOPs
反应体系中区分絮体在去除有机污染物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挑战。当絮体从溶液中分离时,由于聚合物溶液的不稳定性,即使经过简单的物理处理,如过滤或真空干燥,它们的性质也会因脱水或结构变化而发生很大改变。而目前常用的屏蔽自由基的方法不仅会将溶液中的自由基淬灭,还会将吸附在絮体上的自由基淬灭。在这种情况下,絮体的稳定性和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会受到破坏
。
这项工作旨在揭示
Cr
絮体在基于
•OH
的
AOPs
系统中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
Cr
离子在
Fenton
反应中的行为与
Fe
离子相似,但具有更宽的
pH
适用范围,在皮革废水处理中表现出自催化作用。我们采用分步法对絮体与
•OH
共存的行为进行了探究。第一步,通过非均相电催化反应将
•OH
引入到没有有机污染物的
Cr
3+
溶液中,此时生成的
•OH
大部分吸附在
Cr
絮体上,形成
HO
•
-Cr
絮体
。第二步,终止非均相电催化反应,立即加入有机污染物。从反应位点、作用力等方面探讨了絮体长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与
HO
•
-Cr
絮体
之间存在电子转移介导的氢键和范德华力。基于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了
HO
•
-Cr
絮体
中
Cr
和
OH
基团之间的可切换电子转移,导致
•OH
ads
持续存在。此外,将这种持久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皮革废水处理。这些发现将补充过渡金属絮体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新途径,对优化均相
AOPs
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图文导读
HO
•
-Cr
絮体体系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步骤
1
:
HO
•
-Cr
絮体体系的建立。使用
TiO
2
/C
改性电极进行非均相电芬顿反应生成
•OH
。在
100 mg L
-1
Cr
的溶液中,直到
40
分钟出现
•OH
积累(图
1A
)。经过
1 h
的非均相电
Fenton
反应,
Cr
絮体上存在大量
•OH
ads
(图
1B
),形成
HO
•
-Cr
絮体体系
。
步骤
2
:有机污染物去除。以
DY12
作为目标有机污染物,在步骤
1
之后,将
DY12
加入到
HO
•
-Cr
絮体体系和碱絮体体系中。在
HO
•
-Cr
絮体
体系中
DY12
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碱絮体体系(图
1C
和
D
)。这些现象表明,除了在絮体上吸附
DY12
外,
•OH
诱导污染物去除可能在
HO
•
-Cr
絮体
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HPLC-MS
表明在碱絮体和
HO
•
-Cr
絮体
上
DY12
的结构均没有被破坏,而显微镜观察显示
DY12
在
HO
•
-Cr
絮体
上的粘附比在碱絮体上的粘附显著得多(图
1E
和
F
)。因此,尽管
DY12
表现出对
•OH
的依赖性,但它是通过非破坏途径被去除的
。
图
1
(
A
)
100 mg·L
-1
Cr
2
(SO
4
)
3
溶液中
•OH
的
EPR
检测;(
B
)
•OH
ads
的荧光显微镜照片以及可能构型;(
C
)
HO
•
-Cr
絮体
和碱絮体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
D
)反应速率常数;(
E
)与
DY12
反应的
HO
•
-Cr
絮体
和(
F
)碱絮体的显微照片和
HPLC-MS
谱图
•OH
在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作用
经
1
H NMR
分析,
HO
•
-Cr
絮体
的
H
含量为
20H
,是碱絮体的
2.9
倍(图
2A
)。同时,与碱絮体相比,与
DY12
粘附的
HO
•
-Cr
絮体
结构更致密,连接更强(图
2B
)。因此,我们认为该更强的连接归因于
HO
•
-Cr
絮体
与
DY12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通过理论计算,更深入地研究了
•OH
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作用以及
HO
•
-Cr
絮体
与
DY12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静电势计算表明,
•OH
的吸附可以增加
Cr
絮体的静电势,特别是
•OH
ads
上的
H
和
Cr
的正电势(图
2C
)。这一结果表明,
•OH
的引入会导致
HO
•
-Cr
絮体
中的电子转移增强。对氢键的计算表明,
HO
•
-Cr
絮体
中的
•OH
ads
可以与
DY12
的
-SO
3
-
官能团形成氢键(图
2D
)。除此之外,利用
IGMH
计算
HO
•
-Cr
絮体
与
DY12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图
2E
所示,氢键和范德华力是连接
DY12
上的
-SO
3
-
官能团与
HO
•
-Cr
絮体
中
•OH
ads
的相互作用力。理论计算证实了
•OH
在絮体去除有机污染物中的作用:
•OH
可以增强
HO
•
-Cr
絮体
的静电势,作为活性位点与
DY12
连接形成氢键和范德华力。
为了进一步探究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分别在
HO
•
-Cr
絮体
体系和碱絮体体系中进行了另外两种有机物
BA
和
TC
的去除实验,同时计算了
HO
•
-Cr
絮体
与有机污染物的
IGMH
和键临界点(
BCP
)的电子密度。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与相互作用力和电子密度密切相关。根据软物质物理学,
HO
•
-Cr
絮体
(极性组分)与有机污染物(有机组分)的连接可诱导两亲结构的形成。事实上,这种连接导致了
Cr
絮体向胶体状态的转变。在步骤
2
中,比碱絮体相比,与
DY12
反应的
HO
•
-Cr
絮体
的比表面积和浊度增加,粒径减小(详情见
SI
)。同时,
HO
•
-Cr
絮体
体系中出现了丁达尔效应(图
2F
),在暗箱中用激光透射率来反映胶体状态,两者呈负相关。说明
HO
•
-Cr
絮体
体系向胶体态转变的速度比碱絮体体系快得多,这也证实了
HO
•
-Cr
絮体
与
DY12
的相互作用强于碱絮体。胶体状态也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它不仅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而且随着絮体的沉降,展现出快速的聚集。
图
2
(
A
)
HO
•
-Cr
絮体
和碱絮体与
DY12
反应
9 h
的
1
H NMR
;(
B
)
HO
•
-Cr
絮体与
DY12
反应
9
小时的
TEM
图;(
C
)
HO
•
-Cr
絮体和碱絮体静电势的
DFT
计算。
HO
•
-Cr
絮体和
DY12
之间的(
D
)
H
键长度和(
E
)
IGMH
的
DFT
计算;(
F
)以激光为光源测量的
HO
•
-Cr
絮体和碱絮体的光子通量密度。
电子转移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