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铜仁市人民政府最新人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不要和认知低的人较劲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12-01 06:00

正文

文 | 哲学君·唯康
来源 | 哲学人生网(ID:zxrsnet)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美林朗读音频
结尾曲:那英 - 默

《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一分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命运截然不同。”


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认知低的人,想法单一,拒绝打开思维,终究无法走出自我认知的范围。


有认知差的人,无论与其如何较劲,都无法改变对方,受伤的还是自己。


01

不和心存偏见的人辩是非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说过:


“一旦人们认定一件事情的时候,想法就会变得片面且固执。”


很多时候,认知层次越低,越容易被自身的执念和偏见蒙蔽双眼。


偏见来源于无知,和一个心存偏见的人辩是非,最终只会被其伤害。


知乎网友@雪儿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雪儿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做设计,恰好和高中同学小谢在同一部门。


她的个人能力很强,工作上手很快,因其表现优秀获得了领导的喜爱。


而同学小谢则表现平平,总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工作中却屡屡出错。


领导总会将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交给雪儿主导,这引起了小谢的不满。


小谢坚信是雪儿得到重用不是因为能力强,而是背后使了不正当的手段。


在小谢的工作再一次出错遭到痛斥后,雪儿主动为其分析出错原因。


没想到小谢爆发了:“你以为你是谁?我需要你教我该怎么做吗?


别仗着领导看重就在我跟前炫耀,要不是你使手段,我肯定比你强!”


这番话令雪儿深感冤屈,但没过多辩解便离开了,此后两人形同迷路。


后来,雪儿一步步晋升到了中层,而小谢工作多年仍没有什么进展。


心存偏见的人,对什么事都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容许他人辩驳。


他们总会将他人的成功和优秀归结于其背后耍手段,以此掩饰自身不足。


既无法坦然承认他人的成功,也无法正视自己的软弱,终究会固步自封。


层次不同,不必强融,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说服一个偏执的人。


做人,要明辨是非,对心存偏见的人保持沉默,不争辩,才能活出自我。



02

不和思维固化的人谈变通


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哪种人最难打交道?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 “没文化不可怕, 可怕的是满脑子标准答案的人。


然,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思维固化,将认知禁锢在认知闭环中。


若是与拘泥于自己认知局限中的人谈变通,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


在国际汉学界影响颇深的德国汉学家顾彬,认真研究中国文学40多年。


他屡次对中国当代文学给予严厉批评,甚至习惯于用“垃圾”二字来评判。


在他看来,金庸的作品太注重娱乐读者,许多美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


莫言的作品能把人烦死,当红的作家余华、苏童的作品语言也很差......


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他更是炮轰中国文学粗制滥造,水平低劣。


北大 教授陈晓明当即撰文驳斥,列举中国文学近年成就,试图说服对方。


然而思维固化的顾彬认为中国作家大多不懂外语,语言达不到世界水准。


不以为然的陈晓明怒极,想要与其一较高下时,北大系主任陈平原劝道:


顾彬的文学趣味和评价标准都是固执己见的,你再辩解也无法使其变通。


陈晓明闻言顿悟,便不再执着于与顾彬争论,以免造成无谓的自我消耗。


人生在世,与志同道合的人争论,可能会得到深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若是和思维固化的人争辩,只会使自身陷入 低水平认知的“死循环”中。


真正高层次的人,从不会将自己关在思维的牢笼中,能学会 认知突围。


与其试图改变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如向外丰盈自己,才能掌控人生。



03

不和头脑浅薄的人讲道理


作家李尚龙曾说过:


“永远不用和不属于自己的一类人过多解释,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人和人之间是有磁场的,不是所有人都和你同频,也不是所有人都讲理。


做人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和头脑浅薄的人一直较劲,使自己苦不堪言。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引起热议的新闻:


有一位杨姓业主在小区内乘坐电梯时,看见了一位老人在抽烟。


身为医生的杨先生,忍不住好心劝告老人不要在封闭的公众场合抽烟。


而老人并不领情,还嚷着说杨先生没资格管自己,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


直到物业出面制止,杨先生才得以脱身,老人则跟着物业回到了办公室。


没想到,停止争吵的老人情绪久久无法平复,竟然心脏病发当场去世。


老人的家属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将杨先生告上法庭,索赔40多万。


法院认为老人去世和杨先生无必然因果关系,但要酌情补偿其1.5万元。


判决一出,人们愤愤不平,觉得是杨先生倒霉,遇上了不守规则的老人。


杨先生错就错在提醒老人后,还试图通过争论来教化老人,使其改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