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交房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有力措施。据记者了解,为了更好地完成保交房任务,各地因城施策,创新举措,坚持高位统筹,通过加强政府调度、督促企业“瘦身自救”、激励银行融资、加大司法支持、分类处置等措施,层层压实责任,加快推进保交房。
比如,安徽省淮南市探索建立保交房项目包保责任人制度。责任人对项目建设、销售、资金使用、交付等全过程负责,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项目风险,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甘肃省对不同项目,采取续建、司法处置、房屋置换等措施,在郑州市“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建立“八个一”模式(即“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领导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一公安”),逐项目制订方案,明确交付计划时限,明确堵点问题解决措施,通过专班盯办、定期调度、主动协调等方式,全力推动保交房项目建设交付。
山东金融监管局创新搭建“五维三色”项目分类管理机制,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预推送项目、银行主动对接拟纳入“白名单”项目、主办行审核后进入后续“白名单”项目等5个维度,分绿、黄、红三类针对性动态管理。
重庆市深化“府院联动”等机制。该市高院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采取保全执行措施统一执行标准,协调解封项目资产。对于预售资金被抽逃挪用的项目,还会同公安部门制定相应工作措施,加强配合联动,形成高压震慑,快侦快破追回抽逃挪用资金。
“这说明,保交房要坚持多措并举、分类处置,最大程度确保项目合格、资金平衡。”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日前表示,能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的,就要争取纳入项目“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对穷尽所有手段都无法实现资金平衡、资不抵债的项目,要进入司法处置程序,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
高效解决房地产项目融资问题是推进“保交房”工作的关键。
基于这一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成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以下简称“协调机制”),将合规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经过各地各部门的持续推进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已建立协调机制。
在协调机制推动下,银行不断优化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流程,创新信贷融资方式,助力更多房地产项目解决融资难题。
在湖北省武汉市,原由万达集团负责开发建设的万达御湖汉印项目,因资金短缺陷入停工困境。2023年5月中信金融资产出资承接,与万达集团共同盘活该项目。今年2月,该项目被纳入武汉市首批“白名单”,企业融资需求2亿元。
“由于该项目存在抵押物不足、涉法涉诉等问题,我行联合中信金融资产,充分发挥中信集团业务协同优势,针对涉诉问题聘请外部律师进行法律尽调,联合当地协调机制专班、武昌区法院多次进行项目沟通、制订解决方案,并获得资产抵押,最终实现项目问题修复。”中信银行武汉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武汉市协调机制专班表示,该项目修复后,于2024年5月完成批复并于9月底实现全部投放。项目一期2栋楼、448套房已竣工验收,自三季度开始陆续交付,目前已交付完成90%,预计11月完成全部交付。
类似的创新举措,还发生在山西。近日,光大银行太原分行助力攻克了山西省保交房工作中的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光大银行太原分行作为银团牵头行成功为太原市富力天禧城C区项目批复银团贷款2.22亿元,并实现首笔投放5286万元。
据介绍,该项目原计划于2023年8月交付,但因房企集团出险、项目销售不及预期等影响叠加,导致建设资金短缺,交付时间多次推迟,成为山西省保交房攻坚战的一大难题。今年8月,光大银行太原分行作为资金监管银行,针对此项目创新提出由资金监管银行、按揭贷款银行共同参与组建银团,合力予以融资支持。
“由于项目融资模式新颖,市场上无可借鉴案例,项目落地过程充满了挑战。”光大银行太原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王一鸣表示,面对诸多融资难题,在太原市协调机制专班大力支持下,光大银行总分行合力,最终历时15天,完成了该项目授信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并于10月10日成功落地首笔放款。
“白名单”送来的融资“及时雨”润泽了许多房地产项目。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3万亿元。
“协调机制以城市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区分房地产集团债务风险和项目风险,并集中有限资源,精准滴灌推动在建已售住宅项目交付,目前来看效力明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