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日报  ·  王健林、王思聪突传消息! ·  15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王健林、王思聪突传消息! ·  15 小时前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从成分升级到场景革命:抖音护肤白皮书揭示20 ... ·  昨天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DeepSeek日活超过豆包,这意味着什么? ·  2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传闻苹果与阿里巴巴合作,为中国的iPhon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夜读】把别人看顺眼了,就把自己看顺眼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1-20 21:38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夜读与你一起砥砺前行!

21君: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非常讨厌某个人,但你身边亦有不少人能跟这个你讨厌的人相处得很融洽。为什么别人不会像你一样讨厌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佛家有这么一个说法:“ 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这大概也是对上述问题的最好解答。你之所以讨厌某人,其实恰恰是因为你自己身上,也存在着某人令你感到厌恶的某种特质。我们常会看到“真正成熟的人,能坦然地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之类的观点,这正是因为真正成熟的人能领悟到,能包容自己不喜欢的人,其实正是在包容自己。


来源丨拾遗(ID:shiyi201633),本文已获授权


特别鸣谢本期主播:草莓蘑菇酱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懂得越多,就越能分清黑白。


等我们长大之后,才明白: 这个世界哪有那么泾渭分明的黑白,不同人的眼中,黑白也不一样。


理解与包容其中的不同,才是真正的成熟。



1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友。


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


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见佛印胖乎乎,便打趣他:“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一笑,并无丝毫不快。


苏东坡以为占了大便宜,回家便将此事说与妹妹听。


苏小妹一听就乐了:“哥哥你还不知道吧,佛家讲佛心自观,眼中所见即心中所属, 大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是佛。你看大师是屎,乃你心中有屎 。”


2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实验:在80名大学生中征求意见,“你愿意背一块大牌子在校园走动吗?”


结果,有48名大学生愿意,并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32名学生,则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背。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效应”。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我们之所以看别人不顺眼,很多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好恶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当看到别人举止粗鲁,你很生气,因为这种行为刺激了你虚伪的素质。 但如果你是明白人,就会透过行为看到他们心灵空虚。当看到别人怒气冲冲,你很生气,因为它暴露了你心胸的狭隘。 如果你是明白人,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悲观失望……”


我们看到的对面那个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3



一女人与和尚同船渡河。


和尚无意间看了女人一眼,女人立刻大发脾气:“秃头,光天化日竟敢偷看良家妇女。”


和尚一听,赶紧把眼闭上。


女人见了,更生气了:“偷看我就算了,竟还敢在心里想我!”


和尚无奈,只好把脸扭到一边。


女人双手叉腰,大声训斥:“你无脸见我,正好证明你心里有鬼!”


看不惯别人很多时候就是如此——以自我为绝对中心。


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绝对正确,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看不惯”的基本逻辑通常是这样:“你这太不正常了、太低级了、太不好了。你的这些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都不如我的高级,我就不会像你那样。”


然后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来认同你的,按照你的价值观做。


但究竟谁的价值观更高级,有时真是无法说清。


有人看不惯富二代,觉得他们没志气,并诅咒他们“肯定会坐吃山空”。但富二代看不惯屌丝男们不敢投资,瞻前顾后,为贫穷的现状找借口。


有人看不惯90后的张扬矫情,觉得做人应该低调务实,但90后看不惯大叔们的死板陈旧。


你看不惯的人也正看不惯你,谁的活法才是应该的呢?谁该按照谁的价值观来生活?都不能那么“一定”和“绝对”。“看不惯”看似站在正义一方,其实是一种隐形的道德攻击。


培根说: 总是说别人坏处的人,永远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好人。



4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见圣雄甘地:“我孩子太喜欢吃糖了,他的牙齿因此都坏掉了,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不听。请您帮我劝劝他。只有您的话,孩子才会遵从。”


甘地挠了挠脑袋说:“夫人,请您一周后再来。那时候我会劝导孩子的。”


一周后,妈妈又带着孩子去找甘地。甘地看着孩子的眼睛,郑重地开导:“孩子呀,今后不要再吃糖了……”最终,孩子把嘴里糖块吐了出来。


这时,那位妈妈向甘地问道:“您这些话为什么非要等一周才说呢?”


甘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其实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自己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叫孩子不要吃糖呢?我需要一周时间来戒糖。”


说别人贪婪时应该检查下自己是否贪婪,说别人嫉妒时应该检查下自己有否嫉妒,…………越检查自己就越懂得闭嘴不去评判他人,因为我们嫌弃别人的缺点我们自己都有。



5



前段时间翻看民国老课本,特别喜欢其中一篇文章:“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最后一句,突然一转,那只羊就变成了哲学家,生活的审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来。正因为这只“例外”的羊,这个场景才变得格外美好起来。


罗素说: 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美,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幸福,正是因为世间万物是参差多态的。


如果所有的花都一个颜色,所有的树都是一个模样,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性格,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趣味可言呢?


所以,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每个人因为所处的城市、家庭、背景的不同,从而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和思考模式,即便和我们不一样,但也应该被尊重。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有那么多看不惯,因为他懂得尊重和容纳不同,他从来不会强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样,也不会把这种强迫当成强项沾沾自喜。



6



北宋曾有两个名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于是互不相让,痛下杀手。


斗争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被赶下宰相宝座。


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说:“其人品、能力、文学超绝。”正因得王安石如此评价,司马光虽失去皇帝信任,但仍得以“退江湖之远”,锦衣玉食。


王安石上台后,强力推行改革,不料触动当权者利益,招致一片弹劾声。皇帝只好将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相。墙倒众人推,很多人跳将出来,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皇帝听信谗言后,征求司马光意见。


司马光回答:“其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格局越大的人,越宽容——既守得住自身的立场,同时又能容得下对方的观点。


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曾写过这么一句名言: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7



有一次,我在商场遇见一老同学。


正闲聊时,一个小孩从她身边窜出来。“哇”地一声大叫,吓我一大跳,然后嗖地跑进人群,横冲直撞。


同学追上去,好不容易逮住他,但一句也没批评,很温柔地说:“乖,瞧你一头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旁观者,立刻向她投去不屑的目光。


出了商场,我善意提醒同学:“孩子还是应该好好管管……”


同学低下头,眼泪涌了出来:“孩子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出门……”


我的脸立马红了,为自己的轻率论断而羞愧。


从这件事里,我悟出一个道理: 理解一个人,得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是因为我们没有“还原”的能力。我们看不惯别人特立独行,我们看不惯别人剑走偏锋, 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还原, 我们并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


喜欢柴静《看见》中的一句话:“人怎么才能宽容呢?”“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所以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