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后回复“电商”免费领取《100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
过去两年,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电商冲击、成本上升、模式老化使实体零售业一直处在艰难转型的寒冬。
编辑 | 商哥
来源 | 财经网
2015年,零售业经历了五年来最大的关店潮,万达百货在年中宣布关掉全国约90家百货门店中的一半;百盛商业集团继北京东四环店宣布停业之后关闭了惟一一家位于天津的门店;北京华堂一年关闭4家门店;百思买、尚泰百货等甚至停止了中国区业务。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138家百货关闭,262家超市关闭,6209家体育品牌店市场关闭。到2016年,与电子商务的红火相比,实体零售业并没有好过,这个曾备受推崇的购物模式,似乎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法国的家乐福、韩国的易买得、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台湾的大润发等曾启迪中国零售行业的标杆性外资大卖场,也难以再现昔日荣光。
然而,“小而美”的便利店却在逆势崛起,给低迷的零售业带来一抹亮色。
消费者加速转向便利店
近日,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连续第五年发布的《如何把握双速前行中的中国购物者——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显示,2016年上半年线下快消品放缓至1.5%,且销量呈现负增长。
但线下零售并非全军覆没,作为一种即买即走并逐渐发展成为提供从票务到生活账单支付服务的一站式渠道,便利店的销售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其稳健增长与传统大卖场以及超市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8月的调查也显示,近四成的便利店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2016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相关预计,2016-2020 年便利店业态销售额增速在8%~10%,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业态。
▲2016-2020年中国百货、超市、电器连锁和便利店业态销售额及增速预测
数量方面, 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业合计门店数量为8.3万家,同比增长近1成。2016年便利店的渗透率(在被调查的总样本中,某一品类的产品使用或拥有者的比例)也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高3个百分点。
销售规模而言,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发布的2016年连锁便利店大数据,2015年中国便利店行业销售规模同比增7.6%,位居各业态之首(百货-2.4%;超市+3.9%;电器连锁+0.5%)。
相关预计说,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元,但更振奋人心的数字也许还没到来:在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46%,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几年前还不闻声响的便利店怎么突然就成为市场热宠?
瞄准年轻人的极致便利
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是能解释便利店快速增长的合理原因之一。一项针对35岁以下年轻消费者的调查显示,他们光顾便利店的次数已经超过了大型超商。
当前,80,90后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消费人群,他们的消费观与之前的60,70后有很大的不同,年轻人一代追求的是便捷、快速、随性、碎片化的消费,这与便利店的定位完全吻合。
他们的消费观和消费习惯改变的背后,是正在发生深刻改变的生活方式。其一,由于消费升级的驱动,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 8000元/月的“新兴中间层”和1.2万元/月 2.2万元/月的“中上层”人群比例不断提升。
这两个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对价格不敏感,而对购物体验、消费场景、消费感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的消费时间“碎片化”,时间成本成为很多人考虑的重点,他们更愿意把有限时间花在文化、娱乐、休闲等领域。
即便便利店的一瓶水要比大超市、电商贵10%左右,但是这种高效的即时消费体验是其他业态都不能达到的。
大多数便利店款台旁边是关东煮和包子等速食,里边的冷柜里有包装好的卤肉饭,不想做饭的上班族可以随手买点吃的填饱肚子。
从全家、罗森等便利店的统计数据来看,六成左右的进店消费者会购买便当、西点等鲜食产品。
一方面,便利店的即时消费性质使得其受电商冲击不大;另一方面,社区商业的崛起、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让具备了实体购物体验、生活服务和线上移动终端功能的便利店越来越受消费者依赖。
立足顾客需求的丰富服务
在很多城市的写字楼、商圈、社区,有不少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除了销售商品,多种便民服务正成为便利店“黏住”顾客的新招式。
在满足人们购物需求之余,这些连锁便利店越来越像是一个综合的生活服务平台,在其所辐射的一公里范围内,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消费所需。很多增值服务给便利店增添了吸引力。
北京劲松社区一家快客便利店的墙上,张贴着“免费提供开水、手机卡充值、免费微波炉加热、金融支付拉卡拉、水电缴费、ATM取款机”等服务项目的告示。这家店开业已10年,融入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电商冲击实体零售业,但便利店行业却逆势增长,源于其不断完善服务、发掘新的机会。
近年来,知名电商纷纷与便利店合作,用户下单后,由离家最近的合作便利店配送货物。一方有线下门店,另一方有线上庞大的商品体系,二者携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的物流。
服务是增强“黏性”的重要一招,但并非每家企业都有这样的意识。不少业内人士坦言,中国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不小差距。
在便利店行业最发达的日本,便利店里有缴税、复印、银行贷款、金融、票务、预定等多种服务,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
据统计,每天有接近日本一半人口数的消费者会去一次便利店,它的服务紧跟社会形态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城市人群的生活。可见丰富的服务是便利店留住顾客的一大法宝。
差异化的精选商品
便利店与超市的商品组合有所区别,可与大型商超、百货店形成差异化竞争。一方面便利店目标是中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盈利的方式在于商品本身配置。
便利店缩减了商品经营范围。便利店受制于经营面积及盈利方式的限制,在商品品类选择中放弃“大而全”的大卖场式做法,缩减商品经营范围,保留“高毛利、高周转”的品类。
除了鲜食、酒类,很多造型可爱、单价较高的糖果类商品只能在便利店看到。还有一些便利店自有品牌的小零食,如包着巧克力的跳跳糖、海苔芝士卷、鱿鱼细丝等,很难在普通商场、超市、卖场看到。这些商品的毛利率普遍较高,成为了继鲜食之后新的赢利点。
同时它缩减了商品数量,主要由于经营面积在100至150平方米左右,相较大卖场而言面积较小,便利店会为目标客群精选优质商品,减少同类商品数量。
超市一般经营单品数在10000以上,而便利店全时只经营3000左右的单品,国外7-11经营单品数更少,仅在2600个左右。
结语
极致的便利,精选商品和丰富服务、高度统一的特许加盟管理体系使得便利店可以快速复制,成为社区商业的核心。
但是也有人士认为,随着家乐福、大润发甚至是沃尔玛、麦德龙等零售巨无霸涉足便利店产业,“小而美”将迎来资本和市场的充分竞争,从“蓝海”变为“红海”也不过是区区几年。
同时,我国便利店仍处于亚健康状态。并非所有的便利店都能从中分享市场繁荣带来的增长机会。据统计,国内便利店单店日销售额最高的有1.5万元,最低的只有755元,相差20倍。尽管全国便利店的销售增速达到了25%,但是增长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外延式的增长——门店增长达到了22%。
未来,本土和外资便利店还将展开市场争夺战。便利业在4-5年内或将迎来爆发期。在这一利好的背景下,以7-11为代表的多家外来品牌日前高调宣布在华店铺扩张计划。
可以预见,未来的4-5年,外来便利店企业和本土便利店将展开一场激烈的近身肉搏。虽然目前单从店铺数量来说,本土便利店品牌要更强势,但据英媒报道,外国品牌仍然比中国的本土同行更受欢迎。
中国本土便利店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欢迎小伙伴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今日推荐 ”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