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要说一句绝对的话——
它绝对是2016年末最大的惊喜。
BBC《地球脉动》第二季前两集上周已经播出。而十年前的第一部,现在还有余声回响。
豆瓣评分9.7,imdb评分9.5。
豆瓣网友@soblue评价:
看完以后断定,这辈子我不会看到比这个更好的大自然纪录片了
……话别说死。更好的当然有,就是它的续集。
豆瓣评分9.8,堪称豆瓣史上最高分。
和第一季一样,每个镜头你都不舍得眨眼。而这次还有更好的视觉配置,全新的高清4K摄影技术。
所以,你看到的每一个动物的单人证件照,都可以用来当手机锁屏壁纸。
Sir真不是从谷歌高清图库中搜的……
风景奇观让人屏息。
高空航拍,从皑皑白雪到荒凉沙漠。
还有近距离观看火山喷发的瑰丽。
而就故事内容而言,新出的两集,堪称年度大片合集。
开场就是动作惊悚悬疑:初生蜥蜴大战毒蛇。
小蜥蜴一出生,便面临死亡的威胁。几十条毒蛇会蹲点守候着,这一年一度的盛宴。
biubiu地从巢穴里爬出之后,便是一场生死时速,小蜥蜴撒开腿跑,后面毒蛇紧追不舍。
而小蜥蜴对付毒蛇,就两个战略,一是,敌动我不动,这样毒蛇就抓瞎了。
因为在白天的沙滩,毒蛇的视力并不好使,只能靠物体移动来判断方向。
二是,敌靠近,我才动。你看,就在毒蛇终于快碰到小蜥蜴尾巴的瞬间,小家伙一个跳跃,跑得飞快。
接下来群蛇出洞,小蜥蜴以一敌十。
靠!完蛋!被卷住了!
这种情况下,人肯定死翘翘,但小蜥蜴还有办法。它成功地从蛇堆里滑了出来,干的漂亮!
不过,危险还紧随其后。一条蛇直接张嘴咬了上来。
又一个跳跃,小蜥蜴再次成功扳回一局。
这次,它终于逃到妈妈身边,头微靠在她身上,看样子还没从被追捕的阴影中缓过来。而蜥蜴妈妈处变不惊,给了孩子一个吻。
YOU WIN!
这段视频被外国网友评为:自然纪录片史上最棒的场景。
推特上将近20万次转发。
新浪微博上也炸开了锅。
好戏还在后面。
第二弹换了口味:温馨家庭电影。
同样是刚出生没多久的小企鹅,就比蜥蜴幸运许多。父母轮班守候,一个出去觅食,一个在家带娃。
企鹅妈妈要时刻警惕盘旋在头顶的鸟,一个不小心,小企鹅就可能被叼走。
企鹅爸爸更辛苦,跳进大浪,不时被浪打翻,去寻找食物。
运气好的能叼回几条小鱼,运气差的,要么葬身海底,要么挂彩,流血不止。
镜头中的这位爸爸,运气还不错。
但它每次回家,都是一次寻亲大冒险……
因为,他要走上3公里的归路,还要在茫茫企鹅群中,找到老婆孩子。
通过辨认叫声,企鹅爸妈终于会面,两人马上开始亲热。
小企鹅等不及了,直接把嘴伸到爸爸嘴里,要吃的。
吃饱喝足,父母又开始轮班。这次爸爸留守,妈妈觅食。
你看,在夕阳中,这位妈妈慢慢挪动的样子,是不是让人泪奔?
人在社会上混,难。动物在自然界生存,好像更难。
因为一不小心,搭上命都是常事。
比如大片第三弹之家庭伦理:雪豹妈妈舍身救女儿。
这只雪豹妈妈抚养小豹子已经两年,女儿逐渐长大,雪豹妈也开始关注自己的“私生活”。
它到处磨磨蹭蹭,整天哼哼唧唧,明摆着……是想吸引异性。
两头公雪豹果然闻着味儿就来了。交配是件欢乐的事,对吧?
错!
对雪豹来说,交配很危险。
根据雪豹界的法则:公雪豹在交配之前,会杀死小雪豹,因为它不是亲生的。
对雪豹妈来讲:发情是它的生理需求,而保护孩子也是本能。
所以,本来的一场情欲戏,就变成了凶杀现场。
为了让小雪豹逃走,它假意翻转身子躺在地上,引诱那两位的注意力。
女儿趁机逃跑。
然后,两只公雪豹来劲了,他俩开始干架,其中一只获得了交配权。
你看他得意的……紧紧跟着雪豹妈,相当急切。
而为了保护女儿,母雪豹一边要缠斗,一边还要交配……
心情估计也相当复杂。
镜头避开了往后的儿童不宜画面,却移向蓝天和山谷。仿佛在说:
这样残酷与温柔交织的情节,动物界永远在上演,亘古不变。
制片人麦克·冈顿( Mike Gunton)这样评价第二季的风格:
如果说第一季是上帝视角,俯视着地球每个角落。那么第二季就是“让我们深入这些动物们的生活,从它们的角度看世界”。
Visually, where Planet Earth took an almost God-like perspective and said ‘Let’s look down on the Earth and see the scale of the planet’, what Planet Earth II is doing is saying “Let’s get ourselves into the lives of the animals, and see it from their perspective”。
第一季中,白熊经历了5个月的饥饿,走出洞口,在雪地中艰难前行,去冰缝中寻找食物。
镜头到这里就停住了。
到了第二季,主角换成了棕熊,同样经历了几个月的饥饿和严寒,在春天来临之际爬出洞穴。
经过这样一段雪地中的艰难爬行,你以为很伤感吧?
不,画风一变,它们马上开始玩起来。
你看这棕熊一家子,蹭树、挠痒、清理毛发,配上rap音乐,简直相当鬼畜。
我痒,我蹭,我爽,oh yeah。
看完这些瞬间,Sir只有一个问题:
这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
幕后团队第一季时,在《赫芬顿邮报》给出了回答:
抛开技术和金钱,他们最强大的武器是时间。
每天凌晨3:45分起床,持续拍摄8到9个小时。
Sir一说,你就知道摄制组有多变态——
拍极乐鸟开屏的瞬间,要花300个小时。
拍蝙蝠洞中的生态世界,要花1个月。
拍南极洲的企鹅孵蛋更夸张,要拍1年,还是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下。
你看到的雪豹猎食,8位工作人员和20名当地人,要花3年!
短短11集纪录片,全班人马居然用了5年。
摄影师们蹲点数周,拍下几十个小时的镜头,最后能被剪辑用上的……
可能只有5分钟。
都是什么样的5分钟呢?
巨型蜥蜴为了独享交配权大打出手,金雕为了一堆腐肉争个你死我活,白鸟不知道蛋已经碎掉,仍然坐上去继续孵化,身上沾满了蛋液……
这大浪淘沙出来的5分钟,每一秒都具备强大冲击力。
由于在拍摄地点待得太久,很多动物都已经当他们是隐形人。
站在肩头玩的狐獴,有。躺在旁边睡觉的狮子,也有。
你拍你的,我睡我的。
这5年,也不总是安静等待的5年。
他们那种干法,完全是发神经、不要命——
亚马逊河拍食人鱼,穿着普通潜水服,扛着水下摄像机,一手拍,一手还要阻挡食人鱼进攻。
北极的冰天雪地中拍白熊,一个不小心它就要冲进房屋,Sir要是摄影师估计要吓到滴尿。
一位研究员在陪同摄影师拍摄的过程中,被世界上最毒的一种蛇咬了手。而最近的医院,在25英里之外。
开头蜥蜴大战毒蛇那一幕,摄影师就在几米外站着,为方便拍摄,他连手套都没戴……再想想那个群蛇出洞的场面,换你敢站么?
解说大卫·阿滕伯勒,还跟着团队上了热气球,横穿阿尔卑斯山。
啥?这不算牛叉?
呵呵,他已经90岁了。
这位英国国宝级主持人制片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培训生身份加入BBC。
老爷子年轻时真帅,表妹说的
50年代,他就已经习惯了在凶悍的山地大猩猩旁边主持。
这档节目叫《动物园探奇》,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实地拍摄和直播相结合的节目。
在70年代后期,他开始制作《文明的轨迹》 《人类的攀升》《生命的进化》系列,开创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历史纪录片类型。
全球有超过十亿人听过他的声音,他才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进入21世纪之后,老爷子依旧停不下来。
82岁,他凭借纪录片《冷血动物的生活》第二次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最佳专业纪实节目奖。
89岁,他为了拍摄纪录片《大堡礁》,下潜至海底1000英尺,打破该区域下潜深度记录。
89岁生日当天,他还飞到美国白宫,和奥巴马畅谈自然环境保护。
奥巴马问:您为什么对自然感兴趣?
他回答:
我从没有见过哪个孩子不对自然着迷。
《地球脉动》第一季耗费2000天,用了71位摄影师,足迹遍布62个国家204个地区,花了800万英镑,成为BBC当时投资最贵的纪录片。
第二季耗费2089天,用了42位摄影师,去了40个国家117个不同地区。
值得吗?看到这些画面,Sir没法说不。
因为,它的每一个镜头都会自己说话——
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
全世界所有的花鸭一起迁移。
罕见的剑羚在沙漠中奔驰。
大白鲨在海中跳跃。
《地球脉动》第一季拿下34项大奖,包括4次黄金档艾美奖创作艺术奖、11次密苏拉奖、4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BBC2重播,平均每集都有1140万观众收看。
十年之后,续集开播,第一集就有920万人观看。
外媒《独立》这样说:
如果你2016年只看一部剧,那只能是《地球脉动》第二季。
但,如果你看完后只是惊叹大自然,感慨地球奇观,那还不是制片人想达到的效果——
我们不想让观众感到无聊,我们决心让它成为一部很棒的电影。希望观众能够被娱乐到,而娱乐完之后能够思考。
就像美国NASA宇航员从太空中俯瞰地球,会感受到:
它如此美丽,但又如此脆弱。
就像大卫·阿滕伯勒所说:
我们必须非常非常努力,自然环境才会变得不那么糟。
我们必须努力再努力,人口增长才不会那么快,森林也不会消失得那么快。
我们必须拼老命,或许才能阻止海洋升高那可怕的两度。
但是现在,我们几乎什么都没做。
他的担心都是事实。
科学界发现,过去50年可观察的气候改变速度,是过去100年的双倍。
濒临物种,一直以加速度走向灭绝。
目前,《疯狂动物城》里那种可爱的树懒,全球只剩下300多只。
曾经,海洋里游动着30万头蓝鲸,后来,只剩下不到3%。
红螃蟹被人类带过来的长足蚁侵蚀,生态平衡被破坏,已经快死光。
……
……
……
谁干的?还不是我们人类干的。
我们明明是地球的主宰者,但却对自己制造的灾难,长期装傻。
我们看着《地球脉动》,会大笑、惊叹、惋惜、自责……可那又怎样?还不就是一个看客。
第一季结尾,这部纪录片给了观众们一个选择:
是彻底破坏?还是呵护自然界,使它继续繁荣?
我想这才是这部顶级纪录片,花了那么多年,耗了那么多人力、功夫,拼了老命都想告诉我们的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第二季资源腾讯视频就有,每周一集,和BBC同步播出。
编辑助理:Haz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