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周末随笔,我说,大家注意到了没?中考分流,淘汰的大多是男孩。
我当年读的是我们县城的最好的高中,同样也是省重点。
那个年代,高中还在搞文理分科,我学的文科,班上大半都是女生。
但在课堂上,一场“隐形分流”,早已从班级座位分布就开始显现。
小学一、二年级,不考虑升学,很多班级都是一张课桌,男女生搭伙坐。
教室的黄金位置,也就是学霸区乃至普通学生聚集地,都是女生多。
她们早熟,思想和行为比同龄男孩更成熟,天生性格文静,细心,责任心强,会把学习当作任务。
并且她们“向师感”更强些,愿意听老师指令,所以课代表,小组长这些班干,女生多。
支几张小木桌,从早到晚不缺染着黄毛,叼着香烟的不良学生围坐。
这些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但是大家当时没把这种现象当成问题。
家长们只觉得是个别男孩不服管,接送孩子不忘吐槽一句“这样孩子早晚被淘汰”,然后叮嘱自家娃远离他们。
面临淘汰的不只是那帮混混孩子,还有家里看起来并不出格的儿子。
和同龄女孩相比,小学初中阶段的男孩,有天然上的性格劣势。
用美国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的话来说——
养了一个男孩,更容易抽到“烂牌”。
通俗点理解,我们玩射击游戏,你开着一架直升飞机,目标是歼灭地面敌军。
十梭子弹打下去,子弹都和抗日剧里的八路军一样,十发九中,一两颗射偏,这就是低方差。
十梭子弹打下去,打死了一部分敌军,但也打到了周围不少的花花草草,子弹不集中,这就是高方差。
回忆一下,班上成绩处在中等和中上等的女孩居多,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都比较少。
成绩位于中等的比较少,要么特别拔尖,要么特别吊车尾。
看这两天爆火的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名单,神仙混战,确实是男孩多。
这时候高方差男孩们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成绩靠后直接被刷下去,成绩中不溜的还要和女孩们竞争,处境能不危险吗?
当然也有学习好的男孩,但他们性格更加安静,认同、配合老师,这一点看,他们的性格其实更像女孩。
初中我班有个很牛的男同学,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磕磕巴巴读《陋室铭》时,他看的是《增广贤文》。
他家境很好,头发总梳得一丝不苟,书包课本永远打理得干干净净,平时不见他说话,存在感很低,但气场很强,次次考试,毫不费力就拿第一。
但也是因为“有点娘”,他没有什么朋友,总是独来独往。
男孩和女孩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大不同,男孩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强调:
“相对于女孩,男孩的大脑更依赖空间、操作性的刺激,所以天生就更容易受到图表、图片和移动物体的启发,而不易受到单调语言的启发。”
老师天天在讲台上拿着书本一顿输出,女孩更容易听进去,男孩听着听着就思绪神游慢慢发展成听天书。
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天生在语言和文字阅读上比女孩子要迟钝些。
以前很流行一个说法:
“女孩发力早,后劲差;男孩发力晚,后劲足。初二是个分水岭,到时候女孩就不如男孩了。”
但问题是,男孩家长,真能稳下心来守着这个说法等着自家儿子逆袭吗?
男孩开窍了懂事了,这有道理,但开窍不等于主动爱上学习。
大多数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的毕业班,学校的惯例是提前2、3个月甚至是半学期、一学期来结束新课,进行强化复习。
一直认真对待学业的女生,基础已经打牢了,在初三巩固加强学习阶段,更能得心应手,成绩倒退是少数。
而一直以来心猿意马的男生,就算有了冲劲想要追赶学习,在如今的学习强度和竞争力度下,课本内容都没吃透,他的能力是否匹配得上这股干劲?
上回说了,从2002年到2022年这20年间,大学本科女生数量从66.9万涨到294万,男生则从91.8万只涨到了176万。
也就是说,2022年,大学本科女生数量占到了63%,远远超过男生。
我们肉眼可见的是,晨钟暮鼓,十年寒窗,女孩们有多努力。
当女孩们不断前进的时候,男孩们就显得“不进则退”了。
过不了中考这一关,你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何谈大学。
并且,相比女孩,男孩们的“坎”实在也是太多,说个没人能躲得过的:
上面说了,男孩大脑更依赖空间和操作性的刺激,光线+声响+移动图像,游戏的成瘾性对男孩学业来说,是致命的。
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艾伦·赖斯的一项研究证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游戏中获得快感,上瘾的概率要高2-3倍。
其实不看这项研究,看看我堂姐家里俩孩子,就应验了。
每次回老家,小侄女会叫我给她念绘本,她愿意听,愿意看。
到我侄子那,我要跟他讲故事,他会觉得我有毛病,直接岔开话题吐槽王者荣耀大乔被削弱了他好气。
我能说什么呢,我也很气,气他怎么就不能把心放在学习上。
我姐跟我吐苦水,说他玩起游戏来比谁都聪明,拿起书本来比谁都费劲。
是,男孩不是不聪明,但他们的聪明和机灵是“外显”的。
学东西很快,也能举一反三,但叫他们沉下心来学习时,就是各种屎尿屁。
津巴安做了个研究,收集了超过50万男孩和60万女孩的学习成绩,结果发现女生的成绩就要比男生好。
就连麻省理工,世界一流名校,如今也被投诉“重女轻男”了。
2022年2.1万男性和1.2万女性申请MIT,男女录取数量分别是661和676,
女性录取率是男性的1.8倍。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用心理学教授叶斌的话说,
养男孩,要扛得住“虐”。
他们晚熟,毛躁,爱惹事,爱冒险……家长无时无刻要给他们收拾烂摊子。
但这绝对不意味着男孩不如女孩,养女方知世道险,女孩爸妈头疼的问题一点不比男孩少。
还有就是,从决策层来说,
中考分流,是不是过早了?
初中毕业还是未成年,孩子们还没长明白,就面临上高中还是学技术的抉择。
尤其晚熟的男孩,潜能还没被开发,世界观还没形成,懵懵懂懂地就被抛到一边,然后被知会了一声:
所以还得劝劝孩子们,在该读书的时候,老老实实把书读好。
现在回头看我来时的路,就是通过念书,一步一步做题,挤进重点学校,再挤进大城市。
人生的分岔点,已经越来越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不努力,你连桥都看不到。
就算中考普职比能从原来的50%调整回70%~80%,谁愿意主动给别人挪位置?
-THE END-
● 作
者:
王耳朵。
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