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子产品……这几年用到锂电池的地方越来越多,已经到了无“锂”寸步难行的地步。与此同时,锂电池回收行业逐渐火热,但据央视财经报道,一些资质不全的小作坊、小工厂擅自回收拆解锂电池,并进行粗加工牟利,给公共安全埋下隐患。
开门见山交代文章背景:
通过社会现象,即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锂电池,锂电池回收行业逐渐火热,但存在诸多问题,来引出下文关于“伪劣锂电池”话题的讨论。
锂电池行业存在的问题:小工厂擅自回收拆解锂电池,存在安全隐患。
从开店、回收,到存放、售卖,锂电池黑作坊每一个环节都在粗制滥造。据报道,从事锂电池回收行业门槛很低,网上就有教学课程,只要花198元,最短3天就能学成出师。拆解电池也没多大技术含量,小厂工人直接用榔头、大剪刀就能暴力拆开,“拆解起火,是常有的事”,工人早已见怪不怪。工厂内,电池堆放无序,有的回收店铺就开在居民楼下。回收而来的锂电池自然是“三无”产品,但商家照卖不误,有的老板“会做生意”,还提供换电服务,以满足外卖、快递小哥的刚需。
分论点:
通过阐述从事锂电池回收行业门槛低,且回收店铺随意操作,为购买顾客提供换电服务,来论述锂电池回收行业存在的问题。
回收锂电池,本是技术活儿,小作坊哪能说开就开?按照规定,锂电池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安全许可证、环保许可证及消防合格证等资质,产品应符合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要求。商家是否想过,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若装着假冒伪劣的锂电池“带病上路”,是何等危险。近年来,电动车在楼道、车棚内起火燃烧事故频发,不合格的回收改装锂电池脱不了干系。一块锂电池值不了多少钱,但引发火灾导致的伤亡和损失则无法估量。
分论点:
通过阐述锂电池生产企业需取得资质,来论述商家随意回收、拆解并再次售卖锂电池,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
锂电池小作坊铤而走险,无非图一个利字。一家锂电池回收门店负责人直言:“最忙的时候,一天赚两千多元。”至于风险,他们心知肚明,但又心存侥幸。一个商家竟表示,“小心一些就好了。之前有一个厂子炸了,人倒是没事,一个仓库的电池没了。”没有出事后的心惊肉跳,没有劫后余生的幡然醒悟,言语间只有对失去锂电的心疼,这种心魔才是最大的祸患。
分论点:
通过阐述锂电池回收门店负责人对于回收风险的看法,来论述小作坊为了追逐利益而涉险的现状。
打击“三无”锂电池,寄希望于商家算清风险与获利之间的性价比,并不现实;严厉打击违规行为、规范锂电池回收行业,才是必然的出路。值得追问的是,各地市场监管等部门是否尽到监管责任?锂电池黑作坊大摇大摆地在网络直播、在大街上悬挂招牌,监管部门是否留意?据悉,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完成起草,目前正在报批中。标准发布后,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锂电池,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遑论回收和改装。
分论点:
通过设问,来引出相关解决对策,即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规范锂电池回收行业。
非法回收、野蛮改装、“带病上路”的锂电池,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藏匿在路上、车棚甚至是楼道。居民防范虽紧要,但终归治标不治本。有了国家强制标准,监管部门也要强硬起来,盯紧生产端、查清小作坊,祛除锂电池回收的“病根”,彻底剪断锂电回收黑产业链。
结尾:
提出核心论点结束全文,即非法回收的锂电池具有安全隐患,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治理,剪断锂电池回收黑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