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
小时候田野里那些各种各样
形形色色的小花小草
你还能想起它们的名字吗?
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01、龙葵:
浆果和叶子都可以吃,浆果变紫色后可以直接吃,酸酸甜甜的,但叶子含有大量生物碱,必须要煮熟。
02、曼陀罗:
野生全白花,成筒状。蒴果直立生,有坚硬针刺。常生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具有药用或观赏价值。
03、苘(qǐng)麻:
田间特别常见,籽一爆一堆,成熟后的茎皮是制造绳索和包装用品的原料。
04、苍耳:
有很多硬刺,
有时也被叫做摘梨儿——另一种果实四角长针的植物。
小时候男生常把它粘到女生头发上,其实它全株都有毒(贝壳杉烯毒苷),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较大。
05、小蓟:
山东俗名萋萋菜,萋字当为蓟字之转音,奉天俗名枪刀菜,因其多刺如枪刀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大蓟小蓟》[附方]:“心热吐血,口乾。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如在野外遇到刀割手或其它部位出现流血时,取刺蓟叶片揉烂以汁水滴于伤口并敷于其上,镇疼止血,效果良好。
06、牛筋草:
根系极发达,秆叶强韧,全株可作饲料,又为优良保土植物。全草煎水服,可防治乙型脑炎。
07、泥胡菜: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花果期3-8月。别名: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苦榔头、糯米菜。花跟小蓟很像,
跟蒲公英差不多,就是不会放飞它自己孩子们。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炎,痈肿疔疮,风疹瘙痒。可以做凉菜,包菜窝窝。
08、田旋花:
长得特别像喇叭花(牵牛花),但是叶子不同,它是柳叶状,喇叭花是掌状,和喇叭花一样惹人喜爱。
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棱。蒴果球形或圆锥状;种子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7~9月。全草入药,性味:辛、温、有毒;主治:祛风止痒;止痛。主风湿痹痛;牙痛;神经性皮炎等症。
09、马唐草:
跟牛筋草差不多,就是穗小一点,有害草,根很厉害,
蔓延成片,
不好拔出。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也被叫蟋蟀草。其实马唐做斗蛐蛐的挠更好,从中间劈开折一下一抽就可以出来很多毛须。
10、葎草:
这个都认得吧!小时候叫拉皮草,一长就是一大片,茎和叶柄上有细倒钩
,碰一下就容易被划伤。
又称勒草、黑草、麻葛蔓,
多年生茎蔓草本植物。
株长1~5米,雌雄异株,通常群生,
叶片呈掌状,茎喜缠绕其它植物生长 。
11、稗(bài)子:
最常见的野草,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败家子中的“败”就是稗子演变过来的,因为它跟稻子争养分。它是马牛羊的好饲料。
12、泽漆:
又名五朵云、猫眼草、五凤草,挺好看,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入药。
13、地肤草:
别名扫帚菜、扫帚苗,绒球球的一大团,地肤能适应砂质、砾质粘性多种土壤,在山林、荒地、田边、路旁均能生长。
14、益母草:
野地里常见,但没想到它是著名的治妇科病的圣药,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15、车前草:
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温暖、潮湿、向阳、沙质沃土上能生长良好。和益母草一样,也是常见的中药。
16、地黄:
花里边有很甜的蜜水。
著名中药,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17、决明草:
还是中药!决明子就是它的种子!
18、何首乌:
又是中药,而且是被神化最多的植物,差不多和人参齐名了,张果老就是吃了它的块根成仙的。
19、马屁泡:
又称“牛眼睛”,土豆菌...... 有大,有小,有黑有白有黄。刚出土的时候象小黄豆,几天就能长到鸡蛋大,再大就大不了了――到一定时候,它会自动爆裂,喷出一股“黑雾”,随风飘零。这些黑色的粉末就是孢子,即它的种子。马屁泡小的时候剖开来中间是白色的,大一些里面就会黑斑,并且越来越多,颜色也越来越深。能吃的马屁泡是那种小个头没有黑斑的。
20、蒺藜:
小时候的重要“武器”之一,只是不知道人家也是中药材之一,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
21、旋复花:
也是中草药哦,像野菊花,又名驴儿草、百叶草,
也叫金佛花,跟苦菜花常混了,区别是它的花蕊比较大圆盘状,苦菜比较小刺状。常见,中药。
22、小飞蓬:
不陌生吧?还是中药材!
23、野燕麦:
又称铃铛麦,长得像燕麦,却没啥大用。
24、蛇莓:
长得像野草莓,可人家叫蛇莓,是治毒蛇咬伤的中草药。
25、凤仙花:
不知道你小时候是否相信这个传言:把它揉碎敷在指甲上染指甲,反正小编真干过这事。
26、葱兰:
经常见,却一直不知道名字,度娘了才知道叫“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