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同学:
你好。也许很久以前写了这封信以后,就当它石沉大海没有在意了。也许你甚至都已经不关注这个公号了。这封信和很多其他来信,默默躺在我电脑一个叫「待回邮件」的文件箱里。之前它们只是信息,但是当我今天思考一个问题时,我忽然想起了这封邮件。当我在电脑前给你打这封回信的时候,这封信就不再是信息了,
它就变成了对话。
因为在我回信的时候,我必须要想象你,我要想象,我是对着你说的。虽然读这封信的不仅是你,还有很多其他的读者,可他们是舞台下的观众,在这个舞台上,我还是对着你说的。
我今天想到了什么问题,所以把这么久远的这封信都捞出来了呢?我今天在想的问题是,信息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我想到的答案是,交流。
信息无论以怎么样的形态呈现,
它的本质就是交流。
如果没有发送方和接收方,信息就不称之为信息,它们只是无用的存在。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要去招呼彼此去打猎,或者提醒危险将近,他们是靠喊的。所以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就是他们喊声能及之处。后来人学会了书写,信息的交流就超越了时空。今天我们在读老子的《道德经》的时候,仍然能想象他摇头晃脑地跟我们说话。
所有的信息,它们背后都是有人的。
你在食堂门口看到的小吃信息,背后站着一个殷切的老板娘;图书馆分布和书籍类型的信息背后,有辛勤的图书管理员;一个路牌背后,有贴路牌的人;万一路牌贴歪了,那就是一个正抱怨自己工作的贴路牌的人。每一本好书背后,都有一个紧张又满怀期待的作者,如果是烂书,那背后就一定是一个为写这些字苦恼的作者……他们都站在信息背后,等着被看见。没有被看见的信息,该有多寂寞,就像一封寄出去却没人读的信。只看到了信息,却看不到信息背后的人,那人该有多寂寞,就像你读到了这封信,却毫不关心它是谁写的。
收集信息,其实也是在与人交流。与人交流,其实也在收集信息。
你说你以前接不上话,因为收集的信息多了,能跟人接上话了。对这件事,也可以有另一个解释:你一直在通过收集信息练习与人交流,所以对交流这件事,你变得更熟练了。
如果你认同信息的本质是交流,交流的本质也是信息,那你就会发现,你的信息收集工作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你收集信息的门类实在有些单一。比如,
你收集过和同学卧谈到深夜的信息吗?你见过你们学校三点钟的自习室吗?你收集过在运动场挥汗如雨,读秒绝杀信息吗?或者,你收集过月色下牵你钟情已久的女同学的手,看她娇羞的眼神的信息吗?
如果这些浓度极高的信息,你没有完整地收集到,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信息收集癖。不要因为这些信息的载体不是文字而忽略它们,它们会刻在你的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