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人力资源与管理者学习平台,专业、专注。GHR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和组织转型,陪伴中国HR下一个十年的成长。GHR全平台超100万用户关注,目前已为超8000家企业提供过公开课、内训、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WPS表格中的几个常用函数公式 ·  20 小时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不会Excel公式?让DeepSeek给我们写 ·  20 小时前  
爱否科技  ·  华为 Pura 80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冲上热搜:最可怕的,是你把学历当成救命稻草!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2-29 07:15

正文



直播预告



VUCA时代,面对企业风控、效率提升或经济形势变化,人力资源优化安置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挑战。如何在确保法律合规的同时,实现组织结构的有效优化?


2月29日晚,将由GHR特聘法务咨询师、资深人力资源法务管理者祝老师,分享探讨优化安置过程中的关键法律问题和实用解决方案。


点击下方预约,立即加入

来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ID:ghrlib

昨天,#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冲上了热搜。


现在部分学校已经不为部分专业的硕士生提供宿舍,导致许多学生在外合租。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条朋友圈: 真的忍够了,我要辞职考研。

这姑娘在一家大厂做运营,由于大环境不好,去年开始公司调整很大:
公司裁员增效,原来两个人的活儿现在得她一个人做,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各项预算收紧,工作越来越难展开。

经济不景气,好的工作机会变少、工作难做,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希望通过学历提升职场竞争力;

其次是在“应届博士拿华为200万offer”、“幼儿园只招父母毕业于211院校的孩子”这类新闻的狂轰乱炸下,学历重要成了全民共识。

今年考研结束之后,有媒体发起了一个投票:如果今年没考上,明年你还考研不?

竟然有近40%的人选择了“继续考,直到考上为止”,这种坚持令人咂舌。


全民考研,大家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这是好事情。

但笔者却发现不少后期提升学历的职场人,职业发展却差强人意,不如那些普通学历的人,巨大的教育投入并没有给他工作生活带来质变。

什么原因?
这些人都把学历当成了救命稻草: 以为只要有名校学历就能轻松进500强,拿高薪offer,也碰不到现在遇到的各种糟心事。


你所谓的考研
不过是逃避罢了

观察员一个同学就是属于“继续考,直到考上为止”那种人,今年是他的三战考研,我们敬佩他的勇气,也很疑惑为什么他总上不了岸?

他爸妈是小县城公务员,家庭条件在他们那边还不错,在其他同学都在纠结去“北上广深”哪个城市时,他选择了考研。

他说,“现在出去找不到好工作,考个研究生会好很多,我报考的那个专业的很多师兄师姐都进了银行”。

我问:“今年考研挺难的,如果没考上呢。”

“继续考,再难也值得,反正家里不着急我挣钱,父母会支持我的”。

我沉默了,说实话当时还有几分羡慕,但是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却感觉挺悲哀的:

3年时间, 我们混得好的同学月薪几万,而他却把最好的3年时间耗在了逃避现实,而考研只是他的挡箭牌。

观察员从事了人力资源工作之后,也经常有不少候选人说:今年大环境不好,我想脱产考研提升下自己。

我问,研究生读完大环境依然不好怎么办,难道再考个博士?

问题不会因为你视而不见就不存在了,反而是那些能直面问题的人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接一句:很多人为了逃避现实问题,愿意一直考研。

如果两个人去面试同一个岗位: 一个是除了有高学历其他没什么亮点,另一个是有相关实操经验的能直接上手,我相信绝大多数面试官都会选择后者,一个人学历再高,也存在难以胜任工作的风险。

有句话说得好,一生都在做逃避现实的事,所以也成了平庸的大多数,与优秀的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


得了学历
忘了能力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说,在大家的观念中,名校的硕士、博士一定是优秀人才,只有一份高薪或者光鲜亮丽的工作才算实现了“身份价值”。

实际这个看似无比美好的道理还一直让很多年轻人深信不疑,让他们误以为学历=功成名就,实则这只是个敲门砖,进门之后能怎么样就要看造化。

熊丙奇还补充了一句话: 现实是很多考研、考博的人,得了学历,忘了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想起今年上半年的一个报道,北大医学研究生张某,因为2次连续求职失败的经历,感觉尊严受到侮辱,自此一蹶不振,18年来靠低保和姐姐的救济生活。


北大研究生学历让张某学到了专业,却没能学会如何面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台手机,那这台手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能力,而专业只是上面一个个app,去年可能是移动互联网吃香,今年就是区块链了,他们的底层能力却是不变的。

所以,不管是清华学历还是北大学历,他们的本质无非是用几年时间换一块敲门砖。

而在背后形成的能力、格局、文化修养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HR:尽量少招高学历的人

很多做HR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观点: 除非岗位特殊,尽量少招高学历的人。

我很奇怪,高学历的人不是更能解决问题和更多产出吗?其中一个HR朋友给我举了个例子:

他曾给技术部门招了个985的硕士,尽管之前经验没那么丰富,但考虑到招个好苗子不容易薪资方面也高于部门中的大多数人。

但是这哥们来了之后,对部门写的代码指指点点,各种抱怨,要他给方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有一次,派他去给客户解决一个问题,当时客户正在气头上说了他几句,这哥们直接怼回去,客户干起来了,最后客户差点被他搞黄。

部门负责人把他投诉给HR,于是HR找他聊聊想法,没想到再次碰到了他脆弱的玻璃心,直接离职,甩下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相反,那些学历没那么突出的员工,他们往往在培养、稳定性都要好很多,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也相对清晰许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华为之前招的200万年薪的“天才少年”,都不是来自清北复交这类顶尖名校,而是名气相对没那么大的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学校的学生历来聪明能干、对名校学历情节没那么重。


作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状态:
脆弱状态:玻璃杯很硬,但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强韧状态:塑料杯容易变形,但掉在地上,一般完好无损;
反脆弱状态:想象有一种材质做成的杯子,当它掉在地上,会变成两个小杯子。

不用我多说,那些把学历当成救命稻草的人属于第一种;而两位“天才少年”属于后两种,当然也只有这两种才能在华为这座大熔炉里生存。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立微软的故事家喻户晓。

成功之后比尔盖茨有人问他:你因为看到计算机变革的机会辍学创业,但如果你坚持读完大学,情况可能大有不同。


比尔盖茨回答说:

“如果我继续读书,确实可以让微软走上更好的道路,但是那个机会就不属于我了。

而我虽然从哈佛辍学了,但我从未间断过学习,一直在弥补我当年辍学的损失。”

如果你还纠结于要不要脱产提升下学历、要不要用学历来改善下自己的工作处境,首富的这个回答值得好好品一下。

现在行业变革周期越来越短,晚一步可能错过一个时代,你要评估这个机会成本能不能接受;

观察员很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

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职场、在生活中受到过的那些拒绝、歧视,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学历不够吗?

说到底还是你的能力还不够被人刮目相看。

怎么提升能力,保持谦逊,持续学习,那时你就会发现,学历证书真没那么重要。

-end-


面试的时候,你有问过求职者 “你有什么优缺点吗?”

这个问题用来判断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如何,就白费功夫了。

对于这类问题,往往求职者看了一大堆面经。所以回答得滴水不漏,看不出实际水平

这类无效问题问多了,面试就变成了聊天拉家常,面试半天也判断不了人能不能用。

谈到了无效问题,那什么是有效问题呢?

举个例子。

房地产公司有一个岗位叫项目报批报建经理。

它的工作重点有一条是“项目核心‘四证’的办理”。它也会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当政府的政策变化,或者政府的领导班子调整之后,办理“四证”就很难了。

对于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问:请举一件当政策发生变化或政府班子调整时,你是如何快速取得核心“四证”的事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