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
的话题经久不衰,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各行各业中都能瞧见它的影子。
因为
996
背后是主流文化在做推手,就是所谓的“奋斗”文化,譬如“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你就必须在该安逸的年纪去奋斗”之类鸡汤,都是反复上过人民日报的。
996
背后还有一大批领军企业在做旗手。目前网友列出了
84
家公司的
996
加班黑名单,其中华为、腾讯等令人艳羡的大厂悉数上榜,他们被誉为民族骄傲,创始人被视为偶像,年轻人挤破头想被招入麾下。
如此狂轰滥炸你怎么扛?你是不信主力媒体的谆谆教诲,还是不信任正非、马化腾亲手熬制的成功鸡汤?
起初,
996
与名企、高薪捆绑,第一拨玩命的学霸确实尝到了甜头,这也是
996
文化兴起的最初动力。但是在这个文化推广普及之后,已经变成了噱头,很多薪水不高的初创企业、很多底薪微薄的服务行业,也都在吵吵
996
,成天打鸡血、画大饼。
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什么四大会计所之类,很早就有加班文化,但是很长时间并无负面评价,反而被视为
“奋斗文化”的励志标杆,因为钱确实不少,青年精英趋之若鹜。
真正开始对加班不满,是在
996
文化迅速扩散,大量职场人士上当受骗之后。
996
是
6
了,特么钱没跟上,头都秃了,也没有迎来财务自由,最后总算上市了,公司又来一波二次创业,拼不动的全部开掉,倚老卖老的全部开掉……最后全都傻了。
即便直到现在
996
引发大规模批评之后,很多职场人士仍然没有回过味来,还在说“加班不是问题,钱到位就行”。
996
之所以猖獗,部分原因也在于职场参与者本身就没有底线,本身就觉得健康权、休息权是可以用来做交换的,很多人反的不是
996
,而是钱没给够。反对
996
,成了一种讨价还价的手段,你说,能反的成功吗?大厂只要把薪水稍稍一提,年轻人立马嗡的一声扑上去,美滋滋地开始
996
了,然后再上个知乎吹嘘一番,嘲笑一番又笨又不努力的人。
恰恰是这些毫无公共意识的
“聪明人”,成为了
996
盛行的最大帮凶。
996
既是资方无度榨取的结果,也是劳方无底线恶性竞争的结果。最后,占有了免费劳动的资方是总体受益,而普遍付出免费加班的劳方只有极少数人获得满意的对价,绝大多数人是划不来的……人们慢慢意识到,靠免费加班在职场获得成功,在概率上其实是个骗局。
而
996
背后的“奋斗文化”,其本身就是一个庞氏骗局。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这本身就违反生物学原理,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存和快乐。
奋斗的意义,仅在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下属于生存必须,一匹野狼会为了食物不停奔波,然而一旦吃饱喝足,连猫狗都会躺下来晒太阳打呼噜,奋个屁斗。在普通生物中间没有攀比,只要衣食无忧就是人生赢家,除了交配时需要打一架,不需要任何其他消费来证明自我,它们成功的门槛是很低的。
高等动物是进化也是悲剧。在现代科技助力之下,人们只需花很少的劳动就足以吃饱穿暖,但是却比食不果腹的古人更忙更累压力更大。现代人需要的不是基本生活保障,而是碾压他人带来的快感,不是世界更残酷,而是人类变得更贪婪。
这在久贫乍富的拜金社会尤其明显。目前网络上热议的是
“车厘子自由”,吃一回车厘子的成本足以买回一周的粮食和蔬菜。朋友圈天天有人在晒,吃不起车厘子就觉得人生失败,所以拼了老命也要去换回这份尊严……这特么是有病,跟生物学本源上的奋斗毫无关联。
如果大家都奋斗,最后都月入
5
万,都每天车厘子管饱,又如何呢?市面上很快就会兴起价格更昂贵的水果,直到你月入
5
万也吃不起为止。日本一个西瓜好几百,精品葡萄几千块,吃呗,奋斗有止境吗?
奋斗的目标实际是优越感,碾压他人才有意义,大家均富就没有意思。所以无论怎么奋斗,这社会都只有极少数人能胜出,能够实现普通人咋舌的高消费,能够让他人羡慕嫉妒恨,这就是所谓
“成功”的意义。当然,这是完全扭曲的意义。
进入发达经济体之后,人们很快就会对此厌烦,也很快就会看透真相,没有人再会耗费半生去卖命,成为
“奋斗文化”的分母和炮灰。
今天
#
父辈
996
吓到日本年轻人
#
话题进入热搜,在历经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睹了父辈命运的年轻人,不再信奉这些谎言,转而陷入无可救药的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婚不育不挣钱,不买房不买车不消费,就宅在自我世界里消磨人生,打打电游就是最大快乐,其奈我何?
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期,日本曾经和中国很像,曾经
996
比中国更严重,奢侈消费之风也极为盛行。说实在的,世界上信奉奋斗文化,又能做得到无底线勤奋的,也就中国人和日本人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