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危重的类型。虽然ACS患者经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出院后,其30天的死亡率仍高达7.3%,且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各种症状与不适再次住院。因此,如何对这些ACS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管理,数字化医疗与远程监护管理能否为这些患者带来获益?目前缺乏相关研究。近期,美国心脏病年会ACC 2024与JACC杂志同期报导了TELE-ACS研究,评估了一种远程监测,快速响应的数字医疗管理系统在ACS出院后患者中的作用。
在本项研究中,纳入了因确诊ACS并入院治疗后出院的患者,且需要至少具有一项心血管风险因素。在患者出院前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远程监测组或常规诊疗(对照)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6个月内首次再入院的时间。次要终点包括急诊科ED就诊次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患者自报症状。主要分析依据意向治疗原则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从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共有337名患者被随机分配,退出率仅为3.6%。患者平均年龄为58.1岁。在远程监测组中,6个月内的再入院率降低(风险比[HR] 0.24;95%置信区间[CI] 0.13至0.44;p < 0.001),急诊科就诊次数也有所减少(HR 0.59;95% CI 0.40至0.89)。此外,在远程监测组中,计划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比例较低(远程监测组3%,对照组9%)。在6个月时,远程监测组中胸痛(9% vs 24%)、气促(21% vs 39%)和头晕(6% vs 18%)的发生频率也显著降低。
本研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心电图、血氧仪和血压计)与互联网技术相连,在患者症状发作后迅速响应指导患者完成血压、血氧和心电图的检测,并自动上传终端,终端的心脏科医生根据上传报告与信息,根据预设的算法,立即回复患者是无需就诊还是需要去看家庭医生,乃至于要求患者去急诊救治,甚至启动911救护车。最终证明了该整套远程医疗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6个月内76%的再入院和41%的急诊就诊。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实际入组了85%左右的男性,代表性不强,且实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可穿戴设备的投放。因此,该管理模式的实际的可操作性与性价比还需要优化。
然而,本研究作为美国心脏病年会ACC 2024最受瞩目的几个RCT研究之一,其魅力就在于它是将可穿戴设备+数字医疗的方案在实际医疗场景中应用了。当我们在感慨科技的进步,在畅想人工智能+可穿戴将如何格式化我们的医疗活动的时候,有很多人已经把事情做起来了,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个体系如果得以维系,后续可以基于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的反馈系统,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形成一体化,并通过保险服务离来支付。最终,该项目形成一整套价廉物美、保险支撑的ACS术后管理方案,减少很多患者不必要的入院,这就是数字医疗的怦然落地。笔者近期将完成的SIMPLE居家高血压管理研究,也是将简易智能血压计+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的数字医疗场景的验证研究,希望最终也能落地为大多数的稳定期高血压患者带来居家血压管理服务。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