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董事长侯建杭在2016年香港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图片来源:Bobby Yip/Reuters
记者 Rachel Rosenthal / Julie Steinberg
中资银行正在与华尔街争夺银行界最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帮助中国企业在境外发债。
近年来,着眼于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纷纷筹集资金用于海外拓张和投资,使得来自中国的美元债券发行呈现井喷态势。今年和去年中国发债主体的美元债券发行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而在2017年中国境外发债交易的前十大承销商中,中国投行占据五席,在总发行量中的占比只略低于50%。相比之下,2012年中国投行在前十大承销商中仅占一席,在总发行量中的占比为13%。
银行业人士说,中资银行对承销业务的追逐促成了整体份额的增加,相比西方竞争对手,中资银行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利润。华尔街银行家表示,中资银行引入了从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磨炼出来的一些不太标准的做法,其中一些可能导致境外市场也出现不太合规的交易。
中国政府近期遏制债务失控的努力推动债券收益率上涨,也促使中资银行去追逐那些急于在境外发行债券的企业。据估计,中国债务总额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倍,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个危险的水平。
虽然中国限制外资参与境内投行和交易业务,但从以往记录来看,像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MS)、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和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HSBC)这种既有关系又有财力的西方投行在帮助中资企业从全球投资者和金融市场融资方面还是占据优势。
不过,类似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0939.HK)这种大型中国金融企业近年来已纷纷涌入港股上市咨询业务。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中资企业美元债券的承销领域,由于中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平均每桩发债交易的承销商数量已增至2017年的6.4家,Dealogic的数据显示,这一数量是2011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约为美国、英国、德国类似交易中承销商数量的三倍。据Dealogic,最近一些中资企业美元债券交易中竟有20多家银行参与。
银行人士说,这种竞争对利润造成了冲击。Dealogic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今年以来总共为美元债券承销支付了3.85亿美元的手续费,仅次于美国的债券发行方。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显示,平均看来,中国企业支付的手续费只略高于美国交易手续费的一半。
手续费并不是在中国投行间平均分配,这一点与欧美投行有差别。欧美投行的认购订单通常进入共享池,其他承销商能够看到投资者名称及他们认购的金额。
但在中国企业的境内外发债交易中,发债方是以手续费为筹码鼓励投行竞争的,谁能拿到更多认购订单,谁就能获得更多手续费。其中,匿名认购(即未知账户认购)就是投行累计订单的方式之一。
银行业人士说,匿名认购在中国境外债券发行交易中非常普遍,最高能占到认购量的75%。
一些跨国投行称,他们对匿名认购感到不安,所以放弃了含有匿名认购的交易。另一些西方投行则表示,为了能在债券承销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不参与匿名认购,因为在承销榜上排名居前是投行争取新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中资银行会动用自己庞大的现金储备认购其经办的债券,这也是一些资金相对贫乏的西方投行无法效仿的。中国银行业人士称,这种做法会鼓舞其他投资者跟进并确保融资过程顺利进行。但西方银行业人士称,下这种订单是为了从发行人手中获得业务,限制了其他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债券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