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东小国卡塔尔的出镜率很高。
1月15日,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宣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
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19日宣布协议生效。
▎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15日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
21日,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表示,已有超过900辆装载援助物资的卡车进入加沙地带,首批在押人员交换也顺利完成。安萨里透露,第二批在押人员交换于本周末按计划进行,“相信会更加顺利”。
同一天,卡塔尔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卡塔尔成功促成美国与阿富汗交换在押人员。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
很多人对卡塔尔的印象,可能在于它豪掷两千亿美元举办了2022年世界杯。在国际事务上,卡塔尔屡屡脱颖而出,成为
地区争端中的关键中间人和调停者
。这个海湾小国,哪来的“咖位”?
自本轮巴以冲突2023年11月爆发以来,卡塔尔与埃及等国一直积极推动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停火谈判。
2023年11月底,冲突双方曾实现短暂停火,并交换部分被扣押人员。
当时这份停火协议的达成,卡塔尔功不可没。
然而协议到期后,以色列与哈马斯战事重燃。此后,
卡塔尔等斡旋方推动冲突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
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1月19日,在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民众迎接装载人道救援物资的车辆
直到2024年12月,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展开新一轮谈判并取得切实进展。双方在多个问题上的分歧大大缩小,一度接近达成停火协议,但因在部分核心议题上差异巨大,谈判再度陷入僵局。
进入2025年,相关方于1月3日在多哈恢复谈判。
此次谈判中,以色列和哈马斯表现出较大灵活性,在部分关键问题上双方均有所让步,最终在1月15日达成协议。
数轮艰难的谈判中,一个地点值得留意:
卡塔尔首都多哈
。
▎
卡塔尔首都多哈
从地图上看,卡塔尔可谓“其貌不扬”,像阿拉伯半岛的一根小拇指伸入波斯湾。
卡塔尔
自1971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国土面积与我国
天津市相仿,人口300万(
本国公民仅占15%
)。如此种种看来,卡塔尔是名副其实的“小国”。
那么,小小卡塔尔,是如何让自己拥有巨大的调停能量的?
在多种矛盾交织、局势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
卡塔尔地处沙特、伊朗两个关系复杂的地区大国之间
。为了在中东地区突围,卡塔尔自上世纪
80年代末开始积极构建外交关系网,将外交努力视作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起,
卡塔尔
将国际调解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支柱之一
。
▎
卡塔尔外交部
与此同时,
就是这样一片弹丸之地,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油气资源获得大量资金收入。今天的卡塔尔,是
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其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第三、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十三,是
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
▎
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德港口
卡塔尔2024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
卡塔尔外交政策基础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保持与各方的平衡关系
。
政治观察者普遍认为,卡塔尔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不受民族、教派、意识形态等条条框框约束,不一边倒地投靠大国或跟随盟友;
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
对冲和平衡战略
,
希望借助“中间人”“调停者”的身份扩大地区影响力,谋求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权和政治地位
。
雄厚的财力基础,为
卡塔尔拓展影响力提供了保障。除承担承办谈判、会议等方面的开支外,卡塔尔经常向地区冲突方提供经济援助,以激励它们达成和解。
这种
以援助作为激励的调停外交
屡屡奏效,帮助卡塔尔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也门冲突、黎巴嫩政治危机、阿富汗问题等一系列地区争端中发挥“调停者”角色,
将油气财富转化为政治影响力
。
▎卡塔尔天然气资源丰富
此次巴以冲突的斡旋中,游走于多方势力间的卡塔尔成为主导者之一,其外交风头甚至一时间盖过埃及、沙特等传统地区大国
。
调停意味着多方沟通,
与相关方都说得上话。
卡塔尔的优势在于,拥有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国不具备的沟通渠道
。
一方面,卡塔尔与周边阿拉伯
国家及土耳其关系密切,还与伊朗、以色列保持着互动,跟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塔利班等也有交情。
哈马斯自2012年起就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设有政治办事处,
该组织的部分领导人长期居住在多哈。
▎
哈马斯多名领导层成员长期居住在多哈
卡塔尔也是
加沙地带的重要援助方
,专门设有重建加沙地带委员会,通过资金和物资援助等方式帮助加沙地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卡方还长期向当地民众提供家庭津贴、电力燃料补贴等现金援助。
▎2012年,时任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左)访问加沙地带
此次冲突的另一方以色列,卡塔尔虽尚未与其建交,
但自1996年起,以色列在卡塔尔设立级别较低的贸易代表处。卡塔尔也是
海湾阿拉伯国家中率先同以色列保持贸易联系的国家之一
。
另一方面,卡塔尔
是美国的地区盟友,
是
海湾地区继科威特和巴林之后第三个获得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国”身份的国家
。
这意味着,卡塔尔能够获得美国仅向其北约盟国提供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并可购买美制武器和军事设备。今天,卡塔尔的
乌代德基地驻有约1.1万名美军,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存在。
对美国而言,相比土耳其、埃及等地区大国,体量更小、更容易“掌控”的卡塔尔是更合适的中间人。
▎
位于多哈近郊的乌代德空军基地是美国在海湾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
与各方保持良好关系、又不完全站在某一阵营
的卡塔尔,在阵营化对抗严重的中东地区可谓独树一帜。
往更深层次看,卡塔尔成为重要的地区调解者,是该国长期推进
“小国大外交”战略
的成果。外界普遍认为,
通过担任调解人,卡塔尔获得远超自身实力的国际声望,不用完全依附于某一大国或某一阵营,更好保障了自身安全。
“小国大外交”也暗藏着卡塔尔的雄心。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它也非唯美国马首是瞻。比如,本轮巴以冲突中,美国力挺以色列,但
卡塔尔没有完全跟随美国步伐
。相反,卡方多次谴责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
1月19日,
巴勒斯坦民众乘车返回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
当然,纵横捭阖也蕴含着风险。
各方关系需要长期维持,在各方之间游走,而斡旋调解角色只是在恰当的时机、各方需要时才会凸显。
此前,卡塔尔就
因与伊朗关系密切,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抵制。
2017年,沙特、巴林、阿联酋和埃及四国曾以卡塔尔涉嫌支持恐怖主义为由,与其断绝外交关系,并实施全面禁运。
尽管卡塔尔一再否认,双方关系仍持续恶化,直到2021年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才得以修复。
此轮巴以冲突中,卡塔尔的斡旋也招致诸多非议。去年年初,媒体曾曝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一份谈话录音,其中提及卡塔尔向哈马斯提供资金,认为卡塔尔的斡旋存在问题。部分美国议员也
指责卡塔尔长期以来资助、支持和安置哈马斯
,在谈判中没有向哈马斯施加足够的压力。
▎卡塔尔首都多哈城市夜景
对一些国家政治人士的不满,卡塔尔政府此前回应称,早已习惯自己的动机遭到质疑。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卡塔尔政府愿意承担风险,与西方不愿接触的政党和组织保持联系。
“做这些事,你只能通过承担高风险来获得高收益。”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
穆罕默德此前表示,小国往往更容易受到地缘战略竞争、紧张局势加剧和经济不安全的影响,因此必须
保持灵活性
,积极参与其中。“小国领导人必须做好准备面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