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青年女性,持续双眼水平方向复视,伴眼球转动痛和前部头痛1周,否认视力下降。
既往史:
6个月前被诊断为“会阴部黑色素瘤”,伴淋巴结转移,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pilimumab治疗。在第二轮治疗时,患者诉头痛。MRI示垂体轻度变大,故予静脉激素冲击治疗。2天后头痛消失,改为口服激素并逐渐减量。随后,患者再次出现头痛,并伴视物重影。MRI示垂体和垂体柄增大伴不均匀增强(图1)。此外,患者还出现了肝功能异常升高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故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并停用Ipilimumab。1年前“右眼视神经炎”病史。
查体:
BCVA:右眼20/25,左眼20/20, IOP正常,双眼色觉检查正常,右眼RAPD(+),左眼RAPD(-)。双眼粗测视野正常。右眼外转、上转受限并伴转动痛。左眼运动正常。
马氏杆检查提示:内斜(向右侧注视时加重)以及轻度右眼上斜。眼前节正常。散瞳眼底检查:双眼C/D小,右眼视乳头颞侧轻度苍白,鼻下方可见一先天性视网膜素色上皮肥大。OCT示:右眼颞侧视神经纤维层变薄。Humphrey30-2视野检查正常。
图1.增强MRI示:A垂体和垂体柄增大,信号增强;B.右眼外直肌、下直肌增粗。
根据患者发病前出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炎,高度怀疑眼部病变为Ipilimumab引发的眼外肌炎。
予患者甲强龙静脉冲击治疗。2天后,眼球转动痛消失,复视和头痛症状改善。改为强的松口服。1周后,复视症状进一步改善,MRI示垂体和右眼下直肌、外直肌恢复正常(图3)。6周后,复视消失,强的松减量。不幸的是PET-CT示:右侧骨盆和腹股沟区域多发淋巴结肿瘤转移。
图3.增强MRI示:垂体和眼外肌恢复正常。
Ipilimumab特异性地阻断T细胞的CTLA-4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之间的结合,从而使T细胞的CD28受体与B7结合,导致T细胞持续激活,发生内源性自身免疫而促进免疫系统对癌细胞靶向识别。2011年,FDA批准Ipilimumab治疗手术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全身副作用较多,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的数周至数月,甚至可持续至停药后。Ipilimumab的副作用(IRAEs)与内分泌系统相关,以垂体炎最常见。大部分的IRAEs程度轻,可以继续用药。如果程度重,应当停药,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眼部IRAEs往往伴发于全身免疫副作用,发生率约为1%,以干眼症、葡萄膜炎和复视最常见。复视可能是由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眼外肌炎所导致。大部分的眼部IRAEs 可以使用局部或全身激素治疗。